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毛诗日记

读毛诗日记

①不分卷。清钱人龙撰。人龙字友夔,江苏吴县人。肄业于学古堂。学古堂乃光绪初年所建。贵筑人黄体芳居官苏州时,有感于当时一般读书人得书、读书之难,于是聚书六万余卷,置于苏州正谊书院内,名之曰学古堂,招有志者来此读书。并延请吴县雷浚、新阳汪之昌为学长。定《十三经》、《资治通鉴》、《说文》、《文选》等书为讲习内容。众人每日就各自所读之书写成日记,月终汇呈学长评阅。后雷浚、汪之昌从诸生读书日记中取其优良可观者付梓刊行,名之曰学古堂日记。钱氏此书即其中一种。作者以为毛诗异文自宋王应麟以下诸家考证业已精详,但对假借之字未有专论。钱人龙以许慎《说文》读毛诗,凡毛诗中用假字,即撮取许慎书或他书引其本字证之,以阐明诗三百篇假借之理。专训毛诗假借之字,此似为第一书,更兼考证精详确实,其价值自不待言。缺憾之处在胪采未及赅备,仍有遗漏。②不分卷。清申濩元撰。濩元字辛盙,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光绪十七(1891)年举人。此书是申濩元读书于学古堂时读毛诗之日记。其书不分卷,不载原文,亦不尽释全经。凡有所见则标举篇目及经文以为题。疏解不以诗义为主,而以训释字词名物见长,多有辨驳前人之失,发诸家所未见者。如训述为匹,匹又训合,好逑即好合。又如僾与薆同,薆训为隐。则“僾而不见”则为隐而不见,皆确当中理。是编由雷浚、汪之昌收入《学古堂日记》。③不分卷。清张一鹏撰。一鹏字云博,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光绪十九(1893)年举人。此书是张一鹏读书学古堂时读书之日记。其书不载经文,亦不释全经。有所发明,分别条录并标举篇目及所释经文以为题目。是编以辨释《毛传》、《郑笺》为主,兼及孔氏《正义》、朱子《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诸书。其于考订郑笺、毛传之例尤为详备。总结为三种,一曰申传,进一步申明细说;二曰补传,补毛传所不及;三曰易传,易正毛传之误失。较早且系统地论说了传笺之关系。惜时易传之例胪采未及全备。④不分卷。清杨赓元撰。赓元字良孚,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1894)年贡生。是编乃赓元读书于学古堂时读诗之日记。书不分卷,不载原经,有所疏解则分别条录,标举篇目及所释经文以为题目。起自《周南》、终于《唐风》,而不及雅、颂。其内容主要是以《尔雅》、《说文》、《经典释文》诸书辨证毛诗通假之字。虽不免有臆断失察之处,但多数信而有征。⑤不分卷。清夏辛铭撰。辛铭字颂椒,嘉兴桐乡县(今属浙江省)人。是编乃夏辛铭读书于学古堂时逐日所记。为其学长雷浚、汪之昌选入《学古堂日记》中。因是杂记读诗之所得,故不分卷,不附原文,亦不尽释全诗。凡有所得,有所疑,皆标举篇目及经文以为题而后条录之。辛铭是编亦不全,始于《周南》、止于《卫风》计十六则。其疏解多依《尔雅》、《说文》诸书对诗中通假之字加以辨驳。所论笃实严谨,搜采赅博。⑥不分卷。清凤恭宝撰。恭宝字永叔,江苏吴县人。此书亦是光绪初年读书苏州学古堂时之日记。由其学长选中付梓。书不分卷,不附原文,亦不尽释全诗。凡有所疏论皆标举篇目及所释经文而条录之。此编始于《邶风》、终于《陈风》,只八条。主要是参考《毛传》、《郑笺》以及孔颖达《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诸书,汇列诸说,评定是非,择善而从,间或亦有独到之处。有《学古堂日记》本。⑦不分卷。清陆炳章撰。炳章字菊裳,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生平及仕历皆不详。是编即陆炳章在学古堂读毛诗之日记,由雷浚选入学古堂日记并付梓印刷。因是读书日记,所以书不载原经,不尽释全诗,凡有所发明皆条录之,并标举篇目及经文为题目。所论始于《周南》,终于《卫风》。或训释诗意,或考订文字,对已有诸家之成说进行辨驳。然疏漏之处时有所见。有《学古堂日记》本。⑧不分卷。清郏鼎元撰。鼎元字勋伯,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此书即学古堂日记之一种。书不分卷,不载原文,亦不尽释全经。有所发明皆条录之,并标举篇目及经文以为题目,所论或训诂文字,或诠释诗意,往往瑕瑜互见。⑨不分卷。清徐鸿钧撰。鸿钧字圭庵,江苏吴县人。是编为《学古堂日记》之一种,不分卷,不附原经,亦不尽释全诗。所作疏解皆标举篇目及经文而后条录之。所论始于周南,终于小雅。以考释文字为主,能在综合前人之说基础上而出己见。

猜你喜欢

  • 训纂堂丛书

    六种,十六卷。清杨调元编。杨调元,贵筑(今贵州贵阳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丛书所收著作,都是久已不传的珍本。如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十卷,在《隋书·经籍志》上有记载,原书自唐以后已亡,清宋翔凤加以搜采,校

  • 列国变通兴盛记

    四卷。英国人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撰。李提摩太,字菩岳。英国浸礼今教士。1870年来华,为该会代理人。后到北京、天津从事文学及编辑工作。1890年任天津《时报》主笔。撰写此书。书四

  • 别本象山文集

    六卷。宋陆九渊(1139-1192)撰。九渊生平详见《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附语》录四卷辞目,由九渊门人傅子云编。首卷为年谱,次卷为讲学语录,后四卷为诗文,末附以谥议、行状。前有万历四十三

  • 起起穀梁废疾

    一卷。清廖平撰。该书是他所撰《穀梁春秋外编》中的一种。按: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撰《穀梁废疾》,排斥《穀梁传》;古文经学家郑玄撰《起废疾》驳斥何休。廖平撰《起起废疾》,对何休、郑玄二人的观点加以折衷。他认

  • 周易说略

    四卷。清朝张尔岐撰。张尔岐(1612-1677)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诸生。严格恪守朱子之学,因此作此书以发明《本义》之旨。其中第四卷分为两部分,所以也作五卷。李焕章作《尔岐传》说是八卷;不对。《四库

  • 丹阳集

    二十四卷。宋葛胜仲(1072-1144)撰。葛胜仲,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调杭州司理参军。又试学官及词科皆第一,除兖州教授。入为太学正,累迁太常卿。此期间曾续欧阳欧所辑

  • 百战奇略

    十卷。旧题明刘基撰。刘基,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后应朱元璋聘赴应天(今江苏南京)辅佐朱元璋。明建国后因功封诚意伯,官至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明史》本传称“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

  • 名疑

    四卷。明陈士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士元字心叔。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年进士。官至泺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孟子杂记》、《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姓汇》、《姓觿》等。是书所录,上

  • 春秋集传

    十卷。清李文炤(详见《周易本义拾遗》)撰。本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宗,兼取诸家之说。其说《春秋》,往往因引申太过,而曼衍于经义之外,如讲“元年”则牵连论及改元,再因改元而盛赞明朝十三帝皆不改元等等。类

  • 于谦全传

    见《于少保萃忠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