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声类

诗声类

十二卷。分例一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另字撝约,号轩,曲阜(今属山东)人,孔丘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父母丧,以哀卒。广森曾受学于经学大师戴震及桐城派古文家姚鼐门下,精经学,工骈文。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员木内外篇》六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及《仪郑堂骈体文》二卷。是书依魏李登《声类》取名,将阳声分为原丁长阳东冬綅蒸谈九类,将阴声分为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九类。主阴阳,不分唇舌喉齿牙;言偏旁,不言字母等韵。书中称于陈季立、顾宁人、段玉裁之说多从其善者,然亦多有自家之说,其于入声,以为自缉合等闭口音外,皆当分属自支至之七部而转为去声,此说为前人所未有论者。是书论音,于三代秦汉古音多真知灼见,推之于后则往往有不严密者。有轩所著书本。今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十二卷。附《诗声分例》一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约,号顨轩,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无意仕进,遂告归,三十四岁时病卒。曾受学戴震、姚鼐之门,通经史小学,尤精公羊学、礼学、音韵学。尚著《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礼记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善文学,骈体兼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叹为绝手。《诗声类》和其他所著书皆收入《顨轩孔氏所著书》内。《诗声类》就《诗经》韵字分别类聚,分古韵为十八部。阳声分为九部:①原类(元寒桓删山仙)、②丁类(耕清青)、③辰类(真谆臻先文殷魂痕)、④阳类(阳唐庚)、⑤东类(东钟江)、⑥冬类(冬)、⑦侵类(侵覃凡)、⑧蒸类(蒸登)、⑨谈类(谈盐添咸衔严)。阴声分为九部:①歌类(歌戈麻)、②支类(支佳、入声麦锡)、③脂类(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④鱼类(鱼模、入声铎陌昔)、⑤侯类(侯虞、入声屋烛)、⑥幽类(幽尤萧、入声沃)、⑦宵类(宵肴豪、入声觉药)、⑧之类(之咍、入声职德)、⑨合类(入声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孔氏又谓“丁”“辰”通用、“冬”“侵”“蒸”通用、“支”“脂”通用、“幽”“宵”“之”通用,则孔氏所定宽韵只有十二类。孔氏古音学有以下特点:第一,孔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东冬分立。孔氏以前各家都是东冬合于一韵,至孔氏才使冬部独立。冬部以冬韵为主,另收东韵三等大部分字及江韵的降字。东冬分立王念孙没有接受,但受到其他学者的赞扬。段玉裁《答江有诰书》尤为倾倒。第二,孔氏确立了阴声韵、阳声韵名目,并建立了阴阳对转理论。孔氏分古韵十八部,阴声九,阳声九,两两相配而可以对转。《诗声类》自序谓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其用韵疏者,或耕与真通,支与脂通,蒸侵与冬通,之宵与幽通。然所谓通者,非可全部混淆,间有数字借协而已”。阴阳相配及阴阳通转之法,戴氏已经予以肯定,但戴氏仅称“旧无入之韵”、“旧有入之韵”,至孔氏才确切地称以阴声韵、阳声韵。孔氏且对阴阳对转的规律加以明确阐述,他说:“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例如“之”为平声字,转为上声“止”,再转为去声‘志’,再转为入声“职”;由入声“职”再转成阳声字“证”、“拯”、“蒸”;入声“职”是“之”“蒸”阴阳对转的枢纽。孔氏所确定的对转情况如下:①歌原(元)对转;②支丁(耕)对转;③脂辰(真)对转;④鱼阳对转;⑤侯东对转;⑥幽冬对转;⑦宵侵对转;⑧之蒸对转;⑨合(叶)谈对转。以上九组中,合谈对转不算阴阳关系,因为合类只有入声;宵侵对转不合理;幽冬关系比较模糊以外,其他六类都是正确的。孔氏阴阳对转理论对古音研究贡献是巨大的。孔氏不为旁转之谈,他所说的“丁”(耕)与“辰”(真)通用、“支”与“脂”通用、“蒸”“侵”与“冬”通用、“之”“宵”与“幽”通用,只是指用韵宽疏而言,并非指通转;其馀各部,虽相邻近,认为亦不得通用与通转。戴震于阴阳之外别立入声,孔氏则“缉”“合”等外,入声附立于阴声。孔氏认为古无入声,故不为别列。他说古代的去声有两类,一类“长言之”,一类“短言之”,后来“短言之”者变成了入声。孔氏古无入声之说是错误的。孔氏原书所附之《诗声分例》是继江永的《诗韵举例》而作。江永列常例四、变例十四,仅粗具纲目而已。孔氏则分别极细,列通例十门、别例十三门、杂例四门,举例句一百三十余,可谓详密矣。《诗声类》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仪郑堂刊本、渭南严氏刊本,并收入《顨轩孔氏所著书》。中华书局1983年曾据原刻本重印,为《单韵学丛书》之。

猜你喜欢

  • 镜光缘

    清徐爔撰。徐爔,生卒年不详,字鼎和,号榆村,又号种缘子,江苏吴江人。清乾隆年间戏曲作家。祖父徐釚,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以诗词著名于世。其父是著名的医学家兼戏曲理论家,虽长于医,然亦有文誉。所著《乐府传声

  • 滕县志

    ①十卷。清黄浚修,王特先纂。黄浚号秀宗,歙县人,贡生出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滕县知县。王特先,邑人。黄浚掌滕县后,正逢兖州知州金一凤欲修郡志,征各州、邑各辑新志,于是黄浚询诸父老,谋之绅士,以

  • 自愉堂集

    十卷。明来俨然(约1610年前后在世)撰。来俨然,字望之,陕西三原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兵部主事。著有《自愉堂集》。是集凡十卷,文四卷,诗六卷。系其子俨复临所刊。其集所作酬

  • 维摩诘所说经略疏

    五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条。《维摩诘所说经略疏》作于隋代仁寿(601-604)年间,卷首有日文释道空会疏叙例。奉晋王杨广敕而修成。一即钩沉相生,二即当句而叹。相生者前句生后句

  • 河渠备征

    不分卷。傅云龙撰。傅云龙,德清人。官隶候补道。所著有《实学文导》、《续汇刻书目》以及纂喜庐丛书等。《河渠备征》傅氏钞本。不分卷,主要考证河道源流、脉络区域及各府州县有淀无淀。其引《畿辅安澜志》,记东西

  • 论学绪言

    六卷。明邹士元(生卒年不详)撰。邹士元,字志尹,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书首有邹元标序。其论学大至以陈献章、王守仁为宗,而立论多坠于虚无。如其与欧南野书中云:“未发已发,分不得先后,时

  • 大乘起信论义记

    一卷。隋代释昙延(515-588)撰。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今属山西省)人。少年出家受学僧妙,专习涅槃。受具足戒后,更习华严,十地等佛法诸部。著有《涅槃义疏》十五卷等疏,今已失传。隋开皇四年(584

  • 断肠集

    二卷。宋朱淑贞(约1131年前后在世)撰,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生于仕宦之家,嫁为市井民妻,抑郁不得志。工诗词,善画,通音律。其诗词多惆怅幽怨之情

  • 古今乐录

    一卷。陈释智匠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释智匠生平事迹不详。原书《隋书》载作十二卷,《唐书》作十三卷,早已亡佚。马国翰据《太平御览》、《初学记》、《吴淑事类赋》等书辑得,成一卷,著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

  • 诗缵绪

    十八卷。元刘玉汝(生卒年不详)撰。刘玉汝字成之,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曾举乡贡进士。《诗缵绪》失传于明代,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者据《永乐大典》著录整理而成。其体例仿效宋辅广《诗童子问》,一诗一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