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西泠仙咏

西泠仙咏

三卷。清陈文述(1777-1843)撰。作者生平见《西泠闺咏》。陈文述诗作很多,每到一地必登临山水,探访遗迹,并以诗吟咏之。多故其诗题材广泛,山川人物尽入诗中。文述因阮元启示方始作诗,故以阮元学生自谓。阮元评价称其诗为“舒和雅健,自然名贵,于七言歌行尤得初唐风范。”(《定香亭笔谈》卷一)。著有《碧城仙馆春明新咏》、《颐道堂诗选》等。陈文述认为:“人不求道,其蔽在障,若屏绝蔽障,则如垢去而镜始明,云消而月始显。去障而道可闻,闻而后可求,可求而后可得。”作者感于“百年瞬息,古今弹指,钟鸣鼎食,无非梦幻;金穴铜陵,终是泡影。妻孥系恋如浮云逝水;骨肉牵缠似飞絮落花。故以诗抒一隙之明,为迷津之筏,暗室之灯。”诗中全以神仙为题,如道家之吕祖,王重阳,邱处机,张三丰,及神迹仙踪等。其言神仙之可求,虽不足信,然诗意空灵旷,淡远可喜,宛然高僧说法。《西泠仙咏》刻于道光七年(1827)。

猜你喜欢

  • 春秋握奇图

    一卷。金利銮孙撰。利銮孙字士贵,盱江(今江西临川)人。该书以编年为经,以各国之事为纬,分列条注其源流始末,其后又加以论述。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所见《永乐大典》本,只有其论而无年表。

  • 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卷。释疑 一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宋代丹家众多,都以魏伯阳《参同契》为丹经之王。研究《参同契》的道学者,多以彭晓注本承继相传。但各家注本又体例有别,所言不一,使《参同契》一书有失原貌。俞

  • 乾溪洞记

    一卷。清张九钺撰。张九钺,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举人。早负才名,十三岁登石矶赋长歌,人称为太白后身。历官江西南昌及广东始兴知县,讲求农田水利坚持不懈。著有《陶园诗文集》、《历代诗话》、《晋南随笔

  • 元朝典故编年考

    十卷。明末清初孙承泽(1592-1676)撰。承泽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吸崇祯进士,累官刑科都给事中。后降清,官至吏部左郎。其书取元廷事实,分代编辑。“正史以外,更采元人文

  • 熊学士诗文集

    三卷。清熊伯龙(1619-1670)撰。熊伯龙,字次侯,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五年(1648)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历官浙江乡试正考官、提督顺天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熊伯龙自

  • 屏风帖

    一卷。宋王允初刻。王允初,生平及里贯不详。据《唐会要》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于“正观”(可能是“贞观”之误题)十四年(641)书有“真草书屏风”,尽述前代得失与治乱之迹,以示群臣,且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 周易周氏义疏

    一卷。辑佚书,陈周弘正撰。清黄奭辑,载于《汉学堂丛书》中。周弘正字思行,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官至尚书右仆射,谥简子。其事见于《陈书》本传。周氏义疏即其《易》注也。《陈书》本传称,周氏《周易讲疏》十

  • 说文段注订补

    十四卷。清王绍兰(1760-1825)撰。绍兰字畹馨,号南陔,晚年自号思惟居士,萧山(今属浙江)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官至福建巡抚。学以许慎、郑玄为宗,于《仪礼》、《说文》致力尤深,著述宏

  • 文史通义内篇

    七卷;外篇,三卷,清章学诚撰。作者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见前《文史通义》条。《文史通义》一书系历年积累而成。就其全集考之,乾隆四十八年创作内篇《言公》上、中、下三篇,《诗教》上、下二篇;又作五篇,共计得十

  • 周易应氏集解

    十三卷。清应撝谦撰。应撝谦字嗣寅,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康熙十八年(1679)曾经举博学鸿词。该书朱彝尊《经义考》作十七卷。此本仅十三卷,但首尾具全,不象有所佚脱。也可能是朱彝尊的记述有误。其注杂采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