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翊圣保德传

翊圣保德传

三卷。宋王钦若(962-1052)撰。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属江西新喻)人,中进士甲科,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王钦若状貌短小丑陋,为人奸诈,因妒忌寇准在澶渊之役立奇功而进谗言使寇准去职。王钦若常自言少时见天中赤文成紫微二字,又言后遇仙人说他久后必当宰相,以此来神化自己。王钦若参予朝政,宋真宗对他言听计从。他劝宋真宗假选“天书”,并以符命向四裔夸耀,至使“天书”之事盛传,皇帝也东封西祀而疏于朝政。王钦若曾受命统领校定道经,沿袭三洞四辅旧部,增益而编校七部,收书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选篇目上进,赐名《宝文统录》。编撰《翊圣保德传》三卷。汉末张鲁统领天师道,设有天、地、水三官,其中水官即为“翊圣”,也是道教所尊之玄武。宋初崇奉翊圣为神,传言于宋太祖建隆初年(960-963),显灵于陕西盩厔县张守真家,能降言,自称是“高上大圣玉帝辅臣”,奉玉帝之命降世辅佐大宗皇朝。宋太宗于陕西终南镇建“上清太平宫”供奉此神,并诏封为“翊圣将军”;宋真宋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翊圣保德传》一书,卷首有《宋真宗御制翊圣保德真君传序》,《道藏》本题《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真君传序》(不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述翊圣降世经过和宋朝供奉事迹;中卷述翊圣显灵事迹,多为驱邪斩妖等事;下卷为翊圣降言录,主要宣扬忠孝仁义,积善去恶等说。又附王钦若“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和宋真宗“批答”。《道藏》本还载有宋徽宗加封的“敕诰”(是为后人所附)。现存宋《云笈七签》本、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东西洋考

    十二卷。张燮撰。张燮(1574-1640),字绍和,别号海滨逸史。福建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以博学知名于时。由于当时海外贸易的需要,张燮应海澄县令陶熔之请撰写了《

  • 泰安州志

    四卷。清任弘烈原本,邹文郁增修,朱衣点增纂。邹文郁,辽东人,拔贡出身,康熙十年(1671)任泰安州知州。朱衣点,邑人,庠生出身。考泰安州志,创修于明弘治元年(1488)知州胡瑄,再修于万历三十一年(1

  • 黎川文绪

    四卷。明王材(生卒年不详)编。王材,字子难,江西新城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黎滩镇自宋绍兴中析置,故称黎川。此地宋以来人文颇盛。有关于此,元人虞集所作《新城学记》

  •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 古今善言

    一卷。东晋南朝时范泰(?-428)撰。泰字伯伦,顺阳(今属河南省)人。初仕晋,为太学博士,后入宋,任金紫光禄大夫,元嘉三年(426),进侍中,国子祭酒等职。据《南史·范泰传》载,泰一生博览篇籍,好为文

  • 太虚轩稿

    一卷。明胡直(1517-1585)撰。胡直,字正甫,号庐山,江西泰和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郎中,出为湖广佥事,迁四川参议,以病归。起湖广副使,迁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胡直为王守仁的再传弟

  • 古文参同契

    见《古文参同契集解》。

  • 论语颜氏说

    一卷。刘宋颜延之(384-456)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延之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今有《颜光禄集》辑本。子、史、志都未言及颜注《论语》。只皇疏

  • 四书记闻

    二卷。清管同撰。管同字异之,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少年时受业于古文大师姚鼐,工古文,与梅曾亮齐名。是书题名《记闻》,盖多得于平日师友绪论。其中述姚鼐说最多,梅曾亮、孙星衍、钱大昕等人之说也时有所引。引

  • 说桥词

    一卷。清王鸣盛(1722-1797)撰。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西庄,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滥用驿马降为光禄寺卿。二十八年(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