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后汉书

续后汉书

①四十七卷。宋萧常撰。萧常,庐陵人,乡贡进士。宋初萧常的父亲萧寿明认为陈寿《三国志》有帝魏黜蜀之意,欲为更定,著述未成而卒,萧常秉承父志作《续后汉书》。该书尊蜀汉昭烈帝为正统,作帝纪二卷,年表二卷,列传十八卷,而吴、魏之事编入载记共二十卷,此外又有音义四卷,义例一卷,于蜀志增传三十二,废传四;移魏志传入汉十;吴志废传二十;魏志废传八十九。书中多援裴松之之注,建安以前之事多依据范晔《后汉书》,建安之后事又不能有所增益,大概此书重在编写的方法,并不在于史事。此书义例精审,颇得史法;萧常所长不在考据,难免有笔误之处。② 九十卷。元郝经撰。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死后追封冀国公,谥文忠。生平事迹载《元史》本传。郝经曾于中统元年(1260年)使宋,为贾似道拘留使馆十六年,著书七种,《续后汉书》即其中之一。当时萧常的《续后汉书》尚未在北方刊行,故郝经未见,特著此书以更正陈寿以魏为帝系的谬误,实为将《三国志》旧文重新编次。此书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因中间各分子卷,实际卷数为一百三十卷。以昭烈帝为本纪,吴、魏为列传,诸臣则按汉魏吴的顺序排列。另有儒学、文艺、行人、义士等诸传,志八,以补《三国志》所缺。各卷前有序文,终有议赞,专作义例以申明编撰大旨。该书持论颇为不苟,但亦有与史实相出入之处,郝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多有裨于世教。《续后汉书》与作者所撰《陵川集》皆于延绣年间由官方刊行,但明代以来传本就已稀少,今存全篇完好者十之六七,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四库全书》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旧。残缺之处不复采补;而书中有与今传《三国志》相异之处则加案语注明,以资考证。原书中的附注为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苟宗道,字正甫,后官至国子祭酒,注文于该书的去取义例,颇有发明。

猜你喜欢

  • 闻喜县志续编

    不分卷。清沈光瑀修,杨永宁纂。沈光瑀字念劬,浙江宁波人,顺治十二年(1655)举人、康熙九年(1670)任闻喜县知县。《闻喜县志续编》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全书不分卷,计所续者,二十五类,分为:

  • 路德改教纪略

    一册。撰者不详。美国林乐知译。据卷首介绍,原书初刊于印度,全书分二十三章,历述日耳曼人马丁·路德改教始末,用白话文译就。现存有广学会本。

  • 集古文英

    八卷。明顾祖武(生卒年不详)编。顾祖武字尔绳,号塘,江苏无锡人。此书搜集古文赋表奏疏之类。其师钱钟义序曰:“湘离之骚,非不油然忠爱,聱牙沈晦之词,非应时制科所急,将别册另存。至如古诗歌行、选律近体,李

  • 切韵指南

    见“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1631-1694)撰。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顾炎武之外甥。康熙庚戌中进士第二,官至刑部尚书。《乾学传》记载他以藏书闻名于当代,而当时通经学之士,如阎若琚等

  • 存余堂诗话

    一卷。明朱承爵撰。朱承爵生平详见《灼薪剧谈》辞目。是集为诗论集。凡论诗二十六条,如论“天厨禁脔假借格”之谬,辨《渔隐丛话》论“琴阮琵琶诗”之非,其说皆确。他论“映雪收萤”一联,及苏轼《少年诗》一条,欧

  • 大学经传要录

    清贾之彦撰。之彦字汉公,河南洛阳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至陕西会宁县知县。著有《恭绎圣谕条讲》、《幼学格言要录》诸书。尝以为学者读圣贤书,非徒以资进身,必有全体大用之学,以为善身辅治之具。然

  • 天苏阁丛刊

    二集,十五种。民国徐新六(1890-1938)辑。徐新六字振飞,浙江杭州人,曾留学英法。后入兴业银行任总经理,兼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乘机由香港飞重庆,为日机截击身亡。该丛

  • 春秋胡传考误

    一卷。明袁仁(详见《尚书砭蔡编》)撰。袁仁认为,胡安国由于激愤王安石之废《春秋》于学官,于是承皇帝之命而作传,其目的在匡时,故多借题发挥。虽然胡氏用意是好的,但却不合于经义。袁氏此书即专门驳正胡氏之失

  • 榕村集

    四十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作者生平详见《周易通论》(辞条)。是集为乾隆元年(1736年)其孙李清植所校刊,其门人李绂为序。惟诗下注自选字,则余皆清植排纂。凡《观澜录》一卷,《经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