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纬捃

纬捃

十四卷。清乔松年(1815-1875)撰。乔松年字建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今榆次)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授工部铅子库主事,历任都水司员外郎、常州、苏州、松江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安徽巡抚,五年(1866年)调抚陕西,十年(1871年)迁东河总督。光绪元年(1875年)卒,赠太子少保。著有《藦萝亭札记》、《诗文集》、《泛引易纬》等书。纬书产生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以为产生于秦末,有人则以为产生于汉初,也有人以为出自孔子之手。据朱彝尊《经义考》载,汉时治纬学者有16家,足见汉代不曾有禁止纬学之说。乔松年利用退朝以后的闲暇时同,勤于著述,日成一篇,广泛辑佚而成《纬捃》一书。此书前十二卷,收录的资料全部来自佚文坠简。末二卷,《古微书订误》、《古微书存考》是乔氏杂采所见纬书旧文对明孙珏《古微书》所作的考证、纠误。由于《古微书》对考释两汉以上遗文多有功夫,但否定太多,混谶纬为一。且书中所引之文有些又不注书名,使后学难以相信其说。明清之际纂辑纬书者甚多,而以赵在翰、马国翰二家成就最高。赵书完全按照《隋书·经籍志》收录前代纬书,而不收图谶。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纬谶皆收。清殷元正曾著有《集纬》十二卷,此书仅有写本,没有刊行,其后散佚。乔松年《纬捃》的内容与《集纬》基本相似。因而从乔氏之书可以窥殷氏《集纬》之大概。乔氏因《易纬》八种,已有武英殿刊本,所以没有将《易纬》收入《纬捃》。但是天一阁21种奇书中的《乾坤凿度》、祁承的《澹生堂余苑丛书》中《礼含文嘉》,以及张海鹏辑《学津讨源丛书》中的《郑注尚书中候》等重要书籍也未收入。由此可知收集遗文典籍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不过辑书的工作,往往后来居上。自然乔氏之书较之以前诸书,略高一畴。书前有刘秉璋,李文敏、任道熔撰写的序。《纬捃》目录,卷一《易纬》,卷二至卷三《尚书纬》,卷四《诗纬》,卷五至卷六《春秋纬》,卷七《礼纬》,卷八《乐纬》,卷九《孝经纬》,卷十《论语纬》,卷十一《河图纬》,卷十二《洛书纬》,卷十三《古微书订误》,卷十四《古微书存考》。有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工业与国政相关论

    二卷。英国司旦离遮风司(详见《富国养民策》)撰,美国卫理(1854-1944)、乌程王汝同译。卫理,美国美以美会教士,外交官。1887年来华,在南京传教。1896年任上海领事馆翻译。1898-1901

  • 新妇谱

    一卷。明末清初陆圻(1614-?)撰。圻字丽京,号讲山,钱塘(今杭州)人,顺治中贡生。与其弟陆阶、陆培以文学著名当时,被称“三陆”。康熙二年,因涉嫌《明史》案受牵连。出狱后,他不问政治,弃家远游,致力

  • 烟霞万古楼诗选

    二卷。《诗录》一卷。见《烟霞万古楼文集》清王良士撰。王良士少以任侠破家,诗文皆有奇气。生平足迹半天下,藉名山大川,以扩其胸次,故诗尤壮阔。间抒悲愤以写其厄塞,亦多磊落之气,而无幽忧之音。钱泳题其诗稿云

  • 江南名胜图咏

    六册。清郭立、方衷恒辑。此书不分卷。书成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高宗三次南巡,临抵江南(今江苏省)省属江宁(今南京)、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处名胜,颁赐御制诗章匾联,恭录敬镌,载于册首。书所载

  • 欣赏编

    无卷数。不著撰人姓氏。在书首徐中行序中称此书为沈润卿撰。经后人佐以《千顷堂书目》考之,乃知为明沈津撰。沈津,字润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武宗正德年间选入太医院。著有《邓尉山志》、《吏隐录》等。沈津

  • 旧德集

    十四卷。清缪荃孙(1844-1919)编辑。缪荃孙,字筱珊,又字炎之,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曾入张之洞幕下,助其编成《书目答问》,官翰林院编修。缪荃孙博览群书,尤精金石、目录

  • 左传通释

    十二卷。清李惇(1734-1784)撰。惇字成裕,一字孝臣,高邮(今属江苏省)人。乾隆庚子进士,注选知县。治经学,尤深于《春秋》三传之学。除《左传通释》外,还著有《群经识小》八卷、《淀湖漫稿》三卷,以

  • 居常饮馔录

    一卷。清曹寅(1658-1712)撰。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原籍丰润(今河北丰润县)。先世为汉族,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包衣(奴仆),隶属于正白旗,一说为镶蓝旗汉军。康熙年间,官至通政使、管理

  • 正俗备用字解

    四卷。清王兆琛(生卒年不详)撰。兆琛原名兆玺,字叔玉,号献甫,又号西舶,福山(今属山东)人。嘉庆丁丑(1817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山西巡抚。是书取通用字,分别正俗,解释音义,依《康熙字

  • 西隐集

    十卷。明宋讷(1311-1390)撰。宋讷,字仲敏,号西隐,滑县(今属河南)人。元至正中举进士。官河北盐山知县,弃官归。洪武十三年(1380)征为国子助教,后升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迁国子祭酒,卒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