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纂图集注文公家礼

纂图集注文公家礼

十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门人秦溪、杨复附注,后学复轩刘垓孙增注。前有朱子自序。是书分通礼一卷,冠礼一卷,昏礼一卷,丧礼五卷,祭礼二卷;其图散见各门中;其附注、增注,俱以阴文标明,字体古雅,板刻清晰,当为宋刊中之佳者。案《文公家礼》,非朱熹自作,前人已有考证,如王懋竑《白田杂著家礼考》即云《家礼》非朱子之书,证据尤确。《四库全书总目》录《家礼》,即据王氏说立论。四库所录,为陆费墀家藏本,《家礼》五卷,附录一卷;今以宋元明诸本考之,乃明刊本。案《家礼》刻本,传世滋多,增注笺补,互有歧异,榷而论之,盖有四本:一为宋刻本,即此本,其为各本之所自出;二为元刻本,易名《文公先生家礼》,其七卷,题“门人杨复附注,刘垓孙增注,刘璋补注”,分通礼一卷,冠礼一卷,昏礼一卷,丧礼一卷,祭礼一卷,共五卷,首有家礼图一卷,乃合宋版散见之图而成,末有深衣考一卷,为宋版之深衣制度,故有七卷。前有朱子自序,后有淳祐二年(1242)莆田方大琮后序,其杨复跋语,则冠以“长溪杨氏复曰”六字,是则元本非出杨氏;三为影宋抄本,易名《家礼笺补》,共八卷。首题杨复撰,有嘉定三年(1210)自序,据序知杨复于《家礼》刊行后又获闻师说而厚书未及者,及笺补之,然核是书与附注,无一语相同,疑出后人依托;四为明刊本,名《家礼》,即四库本,此乃淳祐间周复采信州杨氏所注各条下而别出之也。是本与元刊本卷第同,而去其家礼图与深衣考,故为五卷。卷首有木主式,与元刊本小异;主式后有嘉定癸酉潘时举跋,盖明嘉靖间以旧本重刻者。综论四本,当以宋刻本为最好,元本、抄本、明本皆从宋本而出,却愈变愈讹。

猜你喜欢

  • 宜宾县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刘元熙修,李世芳纂。刘元熙,曾任宜宾县知县。李世芳,恩贡生。《宜宾县志》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全书五十四卷首一卷。其书无目录,共为多少卷难以稽考,今仅存三十八卷。卷首叙州知州张

  • 魏郑公谏续录

    二卷。原书不具撰者姓名,《四库提要》考订其为元翟思忠所作。翟思忠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史称魏徵前后进谏二百余事,然王方庆《魏郑公谏录》仅得130条。本书摭拾众说,以补王录之不足。其中间有与史传异同,且有

  • 前游桃花源记

    一卷。清陈廷庆撰。陈廷庆,字兆同,号古华,奉贤人,乾隆间进士,官辰州知府。著有《谦受堂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莅临辰阳,过桃源初游时所作。记抵沅江,舍舟而走陆路,行经桃源山下,适阴雨未散,乘

  • 景子

    一卷。周景氏撰。清马国翰辑。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谓,景氏出自姜姓齐景公之后,谥为氏。景丑、景春,皆其后裔。战国时,景氏世为楚相,或云楚之公族,别为景氏,据此景氏为齐人。《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

  • 汪尧峰年谱

    一卷。清赵经达辑。经达字尊三,晚清江苏昆山人。谱主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纯庵,江苏长州(今吴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时举博学鸿词,授编修,

  • 国朝御史题名

    二卷。清黄叔璥、王应彩等编。黄叔璥,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县)人,康熙进士,官至湖广道御史,著有《汉御史题名》。其后,王应采将此书内容扩大,叙事时间延至雍正朝。王应采,号莱堂,浙江桐乡籍,安徽休宁县人

  • 诵诗楼诗钞

    一卷。清许瑞云撰。许瑞云,生卒年不详,字四娟,江苏金山(今属上海)人。唐天溥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二十二年(1850)刊本。书前有杨秉杷的序言,及作者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自己所作序言,书末有

  • 东田遗稿

    二卷。明张羽(约1510年前后在世)撰。张羽字凤举,江苏泰兴人,生卒年不详。弘治九年(1496)进士,由淳安知县擢为御史,弹劾中贵,疏论时事,均甚切实,官至沙南节政使。著有《东田遗稿》是集为张羽季子张

  • 四如讲稿

    六卷。宋黄仲元(生卒年不详)撰。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主簿不就。宋亡,更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教授乡里以终,除此书外,还著有《经史辨疑》。《四如讲

  • 文氏五家诗

    十四卷。明文洪(约1461年前后在世)编。文洪字功大,号希素,长洲(今苏州)人。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涞水教谕。此书为明长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诗:文洪著《括囊稿稿》诗一卷,文一卷,其孙文征明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