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附记

礼记附记

六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潭溪,一号书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家境贫寒,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十四岁中举人,十九岁成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司业、学政、翰林院侍读,内阁学士等职。生平致力于经学,金石学研究,成为有清著名的经学家,金石学家,著述颇丰。曾对许多著名青铜器、绘画及书法杰作等进行大量注释,汇成《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撰有《经义考补正》、《春秋分年系传表》、《十三经注疏姓氏考》、《两汉金石考》、《汉石经残字考》、《奥东金石略》等著作,翁的十八种著作合刊为《苏斋丛书》(1924年重刊印行)。翁氏在1801-1804年守护高宗陵墓的闲暇期间,注释《礼记》而成《礼记附记》六卷,另有《孟子附记》、《诗经附记》、《论语附记》共得十四卷,收入《畿辅丛书》。《礼记附记》网罗诸书,辨其真伪,较其得失,时有新解。《礼记》一书,自郑玄为之作注,是书得以通行。郑玄阐明古义,释其异文,成就颇著,但文中不无疏漏之处。方纲常于郑注异文处,肆意品评,颇多非议。如《曲礼·拾级》,郑玄注“拾”当作“涉”,是借声,乃一声之转,“涉”为本字,“拾”为假借字。翁氏以为拾涉音虽相近,但不能以此断定其音近致伪,所谓“凡说经者以训义言,则容有后师之推测,以形声言、则岂容读者之潜易乎。”否定以声训义,视为妄测。翁氏乃金石学大师、于形体研讨颇精、但拘于门户之见,怀疑经文释义中的以声相训、见解未免失之偏激。本书有清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灏辑《畿辅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排印本《丛书集成初编》收入是书。翁方纲的手稿本藏李氏木樨轩。

猜你喜欢

  • 诗解正宗

    四卷。清肫图(生卒年不详)撰。肫图字溥仁,清宗室。著有《理象原解》、《书经直解》及《诗解正宗》。此书概因小序简要而世宗皇帝钦定之书又卷帙浩繁而往复涵泳辑录而成。此书以大序、小序列于篇首,而后随文释意,

  • 伤寒分经

    十卷。清吴仪洛(详见《成方切用》)撰。此书为吴氏医学著述第五种。吴氏对喻昌的《尚论篇》推崇备至。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后,纲目已混,错乱不堪,唯喻氏能纲举目张,别开生面,于是仿《尚论篇》,将三百九

  • 昭代名人尺牍

    二十四卷。清吴修辑。吴修字思亭,曾刻梁同书之书为《青霞馆帖》。此帖辑清初至乾隆、嘉庆时尺牍六百余家,计七百余通。自有刻尺牍者无有如此帖之美备,聚东南收藏家四十余人之秘笈,阅之十有余年,可谓广博,而当中

  • 续修舒城县志

    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林锺等修,赵凤诏等纂。即光绪《舒城县志》。

  • 满洲资治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康熙帝敕同儒臣共翻。汉字本有朱子撰《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元金履祥作《前编》十八卷;又作外纪一卷,举要三卷;明商辂作《续编》二十七卷。陈仁锡集三书

  • 漆沮通考

    六卷。清郑士范撰。郑士范字冶亭,陕西凤翔人。此书是郑士范遍征地志,为考证《禹贡》中所说的“漆”、“沮”二水之所在而作。全书分为六篇,一、《漆水》,二、《洛水》,三、《故城》,四、《山属》,五、《水属》

  • 韵石斋笔谈

    二卷。清姜绍书(详见《无声诗史》)撰。绍书“少而种学,长益博综,竹书蝌蚪,多所研究”,“弥复肆力于考鉴”。此书分上下两卷,共五十八条。记载所见古器、书画、奇玩,“推论得失,搜讨同异,别白真赝,有论有脊

  • 弈史

    一卷。明王稚登(生平见《吴郡丹青志》)撰。此书历述古来弈品,叙述很简洁。书末附辨论一则,驳诸书附会神奇之说,也颇中于理,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

  • 天潢玉牒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主要记述明太祖历代世系,以及太祖出身寒微、起兵、登极后事。其书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都一一详列。据考,此书成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故有些记载与史实不符,不足据为实录

  • 才调集

    十卷。后蜀韦縠撰。韦縠仕王建为监察御史,其里贯事迹均未详。此集每卷录诗一百首,共一千首。自序称观李、杜集,元、白诗,而集中无杜诗。冯舒评此集,谓崇重老杜,不欲芟择。然实以杜诗高古,与其书体例不同,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