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通读

礼记通读

一卷。清杨履晋(生卒年不详)撰。善佺校。履晋,字康侯,山西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由刑部郎中,外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善佺,号芝樵,姓必禄氏,镶白旗满洲举人,任法部右参议。《礼记通读》卷首有光绪二十九年荣庆、三十年葛宝华、宣统三年舒穆、鲁崇芳序,及王仁堪《书札》,并撰有自拟例言八则。卷末有自序。闽县王仁堪管理镶红旗官学时,邀履晋共治学官事物。王氏一日对履晋说:“诸生读六经者颇有,惟能通音读者卒鲜,且讹音杂字不可枚举,而于礼经尤甚。曷思所以救正之。”于是履晋取陆德明《经典释文》,先摘出《戴记》若干条,略加注解,在体例上稍加变通,非涉假借者不录。首引《注疏》(郑玄注孔颖达疏)、《释文》为正,兼存陈氏《集说》,并采钦定《义疏》,于各书注解择善而从,有己意所及,亦以按语别之录记于后。于此而撰成《礼记通读》一卷。岁次庚子,都门突遭兵燹,履晋住所,文物尽失。一日,履晋于故纸堆中,偶捡得此稿,便付之排印藏于家塾,以为读《礼记》抛砖引玉之用。此已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篇中所解经字,悉以二字标题,并仿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各本异同加〇例,于经字读为某字者,皆用〇。有两读者则用〇△,使读者一览而得其要领。如《曲礼》“敖不可长”句;敖字下标〇,注云“敖读为傲”。《释文》“敖、慢也。”履晋于后按:傲正字,敖假借字。后文体例皆类此。又如“供给鬼神”句注“供给”之“供”字,“共”下标〇△,注云,“共读为供。《释义》本或作供,依同音假借,又省借,《集说》作供。”履晋是书以《经典释文》音读释《礼记》经文之假借字,于疏通《礼记》文义,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阅读《礼记》之文功劳尤大。是书亦有模糊疏漏处,然瑕不掩瑜,不能以此抹杀杨氏注音之功也。有石印本传世。

猜你喜欢

  •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三十二卷。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

  • 百越先贤志

    四卷。明区大任(生卒不详)撰。区大任,字祯伯,顺德(今广东省顺德县)人。明嘉靖壬戌(1562年)以岁贡除江都训导,累至南京户部郎中。《百越先贤志》记百越先贤人物,“百越”统指东越、南越、闽越、瓯越、西

  • 衡州府志

    三十三卷,首一卷。清饶佺修,旷敏本纂。饶佺,丰城人,曾任衡州府知府。旷敏本,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衡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修本,共三十三卷首一卷。分为三十类目。依次为星野、沿革、舆图、形势、疆

  • 元风雅

    见《元朝野诗集》。

  • 观堂遗墨

    二卷。王国维(1877-1927)撰。此编为民国海宁人陈海乾所辑。上卷系彝器图谱题识之文,虽多应酬之作,然见识颇高。与《观堂集林》相比较,亦别具旨趣。如《周玉刀跋》实即《观堂集林陈实说齐侯二壶跋》,惟

  • 孝经刊误

    一卷。宋朱熹(见《周易本义》)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

  • 说文部目分韵

    一卷。清陈奂(1786-1863)撰。陈奂字倬云,号硕甫,江苏长洲(即今苏州)人。著有《毛诗传疏》、《毛诗音》、《毛诗说》、《毛诗传义类》、《郑氏笺考证》、《公羊仪礼考证》以及是书等。是书为便于初学检

  • 海盐县续图经

    七卷。王如珪主修,陈世倕、钱元昌纂。王如珪曾为知县。《海盐县图经》,由胡震亨作于明天启朝,清康熙年间,彭孙贻、杨鼎继修纂,未付刊。乾隆初年,王如珪莅任后,阅县志时,见邑志自明天启四年修后,距此时已一百

  • 裴启语林

    见《语林》。

  • 周礼古注集疏

    二十卷。刘师培(1884-1919)撰。师培字申叔,号左盦,曾改字光汉,江苏仪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曾任北大教授。刘氏幼承家学,精通小学,治经有成,著述很多,有《国学发微》、《经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