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瞿塘日录

瞿塘日录

十二卷。明来知德(详见《瞿塘易注》条)撰。此书内篇七卷,外篇五卷。内篇分十五种。一为《弄图篇》,画一个大圆圈,中间空白以象无极,外圈则用陈敷文所传《蜀中太极图形》,以黑、白二色互包,用以表示阴阳递相消长,而又以人事、世运绕圈旋转而注之。二为《河洛书论》,皆是其《瞿塘易注》之余论。三为《格物诸图》,大意是以《论语》三戒为三欲,务格而正之。四为《大学古本》,即不取朱子之说,也不取王守仁之说,大旨是“以明德为五伦,以明明德为明人伦,以亲民为亲亲而仁民,归本于修身,而以格物为克己,犹然格去物欲之说也。”五为“入圣功夫字义》,其体例大致同陈淳的《北溪字义》相仿,但立说却不相同。六为《省觉录》,皆为其讲学之语。七为《孔子谨言功夫》,以《论语》四十条联贯其文,分为八段,其第一段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最后一段又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夫我则不暇,始吾于人也,谁毁谁誉,今吾与人也。慎言其余,言思忠,非礼勿言,似不能言者,时然后言,言必有中。…”八为《省事录》,与《省觉录》大体相近,但《省觉录》多为讲学之语,而《省事录》则多论事。九为《九善榻记》,十为《四箴》,十一为《论俗俚语》,十二为《革丧葬之俗》,只有目录而无内容(《四库》馆臣所采用此本为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大概有缺佚。)十三为《理学辨疑》,所论均为阴阳天象之事,多为臆断之说。如其论昼夜之长短,不是以南、北至为度,而是认为“冬至一阳生,阳气主升,则日随而高;夏至一阴生,阴气主沈,则日随而低。”其论日月“如一镜在桌上,一镜在桌下,如何月能受之光”,其论日月交食则认为“日月如两飞毯,疾驰而过,彼此安能相掩?其食只不过如氛祲之类,偶然有变,诸儒不明造化阴阳大头脑,所以信历家之说。”十四为《心学晦明解》,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攻驳先儒之意。十五为《读易悟言》,也是只有目录而无内容,在标目下注曰“有易注别刻单行”。外篇为其所作诗文,即斧山稿、悟山稿、游峨嵋稿、快活庵稿、八关稿、游足稿、重游白帝稿、求溪稿、买月亭稿、铁凰稿、游华山稿、游太和稿、续求溪稿,共十三集。来知德退居空山后,自求解悟,既无师友之切磋,又无典籍之考证,冥心孤想,时有所见,遂坚持一己之所得,自以为是,不知天下数理逻辑之不可以坐推。对于天下事物,并非亲身所历、所见,于茫乎无据之中而断然下结论,还抨击朱子“格物致知为本”为“宜其敝精神于无用之地,至老死而终不悟矣。”

猜你喜欢

  • 巴山七种

    二十二卷。清王侃撰。王侃字迟士,西川温江(今属四川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贡授州判,不就。著作除本书所收外,尚有《治官记异》、《字通》。《巴山七种》目次为《皇朝冠服志》二卷、《治平要术》一卷、《放言》二

  • 梦泽集

    二十三卷。明王廷陈(约1531年前后再世)撰。王廷陈,字稚钦,湖北黄冈人。生卒年不详。幼好弄,颖慧绝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庶吉士,官至裕州知州。廷陈才高,诗文重当世,一时才士鲜能过之。著有

  • 百感录

    一卷。明陈相(生卒年不详)撰。陈相字汝弼,号古野道人,怀宁(今属安徽省)人。尝仿《庄子》“夔蚿罔两”、《战国策》“桃梗土偶”之意,作为寓言,名之曰《百感录》。书首有曾汉于正德五年(1510)为此书作的

  • 广易筌

    四卷。明沈瑞钟撰。瑞钟字德培,浙江平湖人。《平湖经籍志》卷五:“沈瑞钟,字德培,号征梅,司业懋孝子。嗜古好奇,为文深奥。以选贡知陕西雒川县。”其书前《自序》云:“先尝为《易意筌》,十九年后复为《广易筌

  • 汪遗民诗

    一卷。明汪逸(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汪逸,字遗民,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是集诗一卷,皆与马时良、仲良兄弟倡和之作。首载《友声叙》一篇,为河南内黄司乃疆作。是称《友声》两卷,余得而展玩之,独抒如展

  • 东易问

    八卷。清魏枢撰。魏枢字又弼,一字慎斋,承德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任永平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未及试而卒。此书采用王弼本,将朱子的《本义》列于前,而将魏枢自己的意见附于后。

  • 春秋穀梁传糜氏注

    一卷。魏糜信撰,清马国翰辑。糜信字南山,三国时魏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官乐平太守,生卒年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糜信注《春秋穀梁传》十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同。《隋书·经籍志》

  • 纲目分注补遗

    四卷。清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严尹。溧阳(今属江苏)人。前明诸生。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朱熹《通鉴纲目》包括正纲和分注。因为系出自朱子,故其间舛漏,世皆牵强解释。长恤考其本源,知分注非出于朱子之

  • 燕喜堂帖

    四卷。刻者不知其名。所收只、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四家书。蔡书五种:一是《北苑十咏》小楷,有苏东坡跋,二是《〈十三行〉跋》,三是《公谨太尉帖》,四是《隐居何事何谋生》诗,五是《会郡司门帖》。蔡书中

  • 王制集说

    不分卷。清廖平(详见《分撰两戴记章句凡例》)撰。廖平持今文家之说,认为《王制》乃孔子制作。孔子弟子论其制度而成《王制》一书。今学礼应以《王制》为主,六经皆素王所传,此正宗也。至于古学则以《周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