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六卷。清吴瑭(1758-1836)撰。吴瑭字鞠通,仪征(今江苏淮阴)人。年青时习儒,十九岁时因父亲病故,哀痛欲绝,发愤攻医。四年后,其侄又病温,遍请时医治治疗不效。吴瑭因当时初学医术,对温病亦不得要领。三年后在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经过十年时间的临床和理论钻研,对温病颇有心得。著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解产难》、《解儿难》等书。吴氏在学术上师承张仲景、叶天士,处方用药无门户之见,对经方、时方均能灵活运用。吴氏治学审慎,精益求精,认为“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此书初成于嘉庆三年(1788)。为吴氏采集历代名家医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华,间附己意及考验,仿《伤寒论》条文体例撰著而成。约十五万字。卷首引经文为纲,分注分目,原温病之始,名“原病篇”。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各种温病及寒湿证证治方药,并于湿温之中论疟、痢、疽、痹等病;卷三为下焦篇,阐述温病下焦证证治方药,并附寒湿数条,兼述由温热之邪所致便血、咳嗽、疝瘕、疟、痢、疸、痹等杂病;卷四为杂论,论述温病诊断和治疗等有关问题,补充三焦治法精义及病后调理,使用者心目了然,不致于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卷五为解产难,证产后三大证等;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法、方、药讨论小儿病理、用药及急慢惊风和痘症等。正文前有凡例十四则,以明吴氏著书的本义和要领,很有提纲挈领、示人规矩之意。书中记病二百三十八条,用方一百九十八首。直接采自叶氏《临证指南》的有九十九条、九十二方;采自《伤寒论》的有三十一条、三十方;采自《金匮要略》的有九条、九方;采自《温疫论》的有四条、四方;采自陈无择一方;喻嘉言一方;李东垣《脾胃论》一方。并从李东垣普济消毒饮衍化出银翘散加减治温毒,从戴思恭的香薷饮衍化出新加香薷饮治暑月感冒等证。此外又采集陶弘景、许叔微、张洁古、朱丹溪、张景岳等二十余家之说。吴氏吸取明清以来温病学说成就,根据温病为热证易伤阴液特点确立清热养阴治疗方法,使保津养阴法系统化、全面化,同时总结出辛凉保津、急下存阴、清心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滋阴、育阴潜阳诸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实用有效方剂,如清营汤、清宫汤、化斑汤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均有独到之处。吴氏受前贤三焦论述的启发,引申叶天士之说,创立三焦辨证论治学说,即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由上而下,概括论述温病的发病、传变、转归的规律。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形成完整的温病辨证论冶体系。吴氏把温病分为风湿、温热、温疫、温毒、暑温、秋燥、冬温、温疟共九种,并以条文形式论述其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以及注解说明,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领会运用。吴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伤寒论》以及叶天士以前的一切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此书文字简要,立论新颖。为至今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有临床指导意义。温病学中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嘉庆十七年(1812)淮阴汪廷珍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刻本,199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猜你喜欢

  • 易韵

    四卷。清毛奇龄撰。毛氏生平见“越语肯綮录”。《周易》的《系辞》及爻象多为韵文,吴棫《韵补》很少征引《周易》文字,至明张献翼始作《读易韵考》七卷。然张氏不懂古音,往往随口取读,或牵引附会,颇庞杂无绪。至

  • 荡寇志

    七十回。清俞万春(1794-1849)撰。俞万春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颖悟,博极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为一方硕儒。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到广东任所。嘉庆中叶,适逢徭民起义

  • 致曲术

    一卷。清夏鸾翔(详见《洞方术图解》)撰。《致曲术》专事研究二次曲线,其中用无穷级数展开的方法解决椭圆积分中的问题,颇有创新之处。项、戴椭圆求周术与李善兰尖锥求积术均提出了定积分的级数展开表达之方法,夏

  • 易测

    十卷。明曾朝节(1535-1604)撰。朝节字植斋,湖南临武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该书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及杨氏《易传》之说,参互考订,解释上下经

  • 尚书大传注

    ① 三卷。清孔广林辑。本书没有序例,卷一、卷二为《尚书大传》之注,卷三为《略说》,卷末附有序目,其分篇也全部按照《汉书·艺文志》。所引传及注,也都一一注明出处,比二卢本更完善。陈寿祺极称孔本之善。不过

  • 元和纪用经

    一卷。唐王冰(详见《黄帝内经素问》)撰。此书《宋史·艺文志》有著录。卷首为许寂序,言唐末入四明山,有羽人梁自然授以此书,后用以医病,起死者不可胜数。原书约成于唐宝应元年(762),后传本甚稀。明王肯堂

  • 学诗识小录

    十三卷。清包世荣(详见《毛诗礼征》)撰。世荣此书撰成于《毛诗礼征》之后,盖至道光三年(1823)始成书。该书未见刻本。道光、咸丰间只有传抄本。全书分训诂八卷,草木二卷,鸟兽一卷,虫鱼一卷,舆地一卷。其

  • 传古别录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书不分卷,仅分四类,一为拓字之法,二为拓字之目,三为拓字损器之弊,四为剔字之弊。每类之内,为说若干条;说有不详的,又于说下附注,以申其意。末附延

  • 南海县志

    ①二十卷。清魏绾主修,陈张翼纂。魏绾,平越(贵州福泉)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南海知县。陈张翼,浙江人,举人,广东知县。南海,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析置今县。宋有《南海志》十二卷,元有《南海县志》

  • 研几录

    不分卷。明胡侃(生卒年不详)撰。胡侃字尚谦,号中离,揭阳(今属广东)人。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疏乞归养。四年后授职行人,寻升为司正。后因被诬获罪,削官为民。归田后,从游者百余人。会罗洪先于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