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经疏证 本经续疏 本经序疏要

本经疏证 本经续疏 本经序疏要

本经疏证》十二卷,《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1790-1844)撰。邹澍字润安,号闰庵,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博览群书,精诗文,通医理。著有《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经书目》、《医经杂说》等书。此书以《本经》、《别录》为经,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纬,取其中所载药物、配伍理论,注疏《神农本草经》,历时六年而成此书。其中《本经疏证》撰于道光十二至十七年(1832-1837),载药一百七十三种,皆为张仲景所用之方,间或以他书中所载补仲景之书所未备。《本经续疏》中载药一百四十二种,予以疏解。道光二十年(1840)撰成《本经序疏要》,书中以病为纲,归类常用药,以便临证检索。备论诸药先录《本经》、《别录》等书药论作为正文,续引述前人本草介绍的形态等,附列后世药论(以卢子繇、刘若金二人药论居多)以及邹氏自己的解说,以辨析药性及其运用为主,汪氏认为“一人效技,必备数十百药而用始周,一药意旨,必历数十百人而情乃确。”此书引证渊博,所言必有所本,“凡经史子集,释典道藏,泰西域外之书,佐引无遗。”书中并记载了作者访问民间“村夫圃叟”所得的用药经验。论药能将《本经》等书所载药性与古方用药结合起来。对仲景医书用药规律研究入微,一药见于数方,用法之差异,多能仔细推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除药性讨论外,还兼论药物品种,把论病、议方、述药贯穿起来。故近人谢观认为此书“最为精博”,对研究《神农本草经》以及古代方剂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咸丰八年(1858)歙县洪氏刊本、同治十二年(1873)友经堂重刻本、常州长年医局重刊本。

猜你喜欢

  • 花帘词

    一卷。清吴藻(1799-1862)撰。吴藻生平见《香南雪北词》辞目。本书收词共一百六十八阕。令、慢皆具。其于古人之词,不宗一家,如〔菩萨蛮〕、〔江城梅花引〕、〔河传〕、〔祝英台近〕诸首,皆缠绵宛转,韵

  • 人境庐诗草

    十一卷。《卷末》一卷。清黄遵宪(1848-1905)撰。遵宪字公度,另号人境庐主人,东海公等。嘉应(今广东梅州)人。其父黄鸿藻为咸丰六年(1856)举人,官累户部主事,广西思恩知府。黄遵宪同治六年(1

  • 唐律文明法会要录

    一卷。无名氏撰。书前原有序,但没有署名。书后有沈侃所作的序,署有他的字为和卿,官名为陵州同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陵州始设于元,则元人作也。”无名氏可能也是元代人。书中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法律内容

  • 古文辑选

    六卷。明冯从吾(约1603年前后在世)编。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元儒考略》。是编所录古文,自春秋、秦、汉以迄宋、元,仅百余篇,自谓皆至精者。然其主旨以近讲学者为主,并不单以文章

  • 孟子讲义

    四卷。清丁大椿(详见《大学古本释》)撰。是书分内篇二卷,外篇二卷。内篇言心性,外篇言治道。诂义之外,间及论文。句下着评殊近俗,章后总解,大都沿旧说。外篇附有考证。该书有道光二十年(1840)刊《来复堂

  • 鬳斋考工记解

    二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生卒年不详,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福清(现福建福清东南)人。官至考工员外郎,善画能书。除著有《鬳斋考工记解》外,还有《易讲》、《春秋正附篇》、《老、庄、列三子口义》、《竹溪

  • 经说

    ① 一卷。清冉觐祖(详见《易经详说》)撰。此书或录其序或偶论一二条,似乎是偶抄成册,以质正于人,不是定本。觐祖平生以讲学自命,对汉唐诸儒恶之如仇,所以此书宗旨也以研求注疏为戒,深存门户之见。② 二卷。

  • 知非堂稿

    十一卷。元何中(1265-1332)撰。中字太虚,一字养正。抚州(今属江西)人。据中自序称,所著尚有《易类象》三卷、《书传补遗》十卷、《吴才老叶韶补遗》一卷、《六书纲领》一卷、《补六书故》三十二卷、《

  • 开颜集

    二卷。宋周文玘(约1126年前后在世)撰。周文玘,《文献通考》作周文规,字号、生平、生卒年均不详。曾官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开颜集》二卷传于世。《开颜集》一书,集古来诙谐事,凡三十五事,各注出典,汇为一

  • 历朝珰鉴

    四卷。明徐学聚撰。学聚,字敬舆,兰溪(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该书是辑录历代宦官事迹的专著。自周秦以后一直至明代。书中内容分“善可为法”和“恶可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