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通说

春秋通说

十三卷。黄仲炎(生平不详)撰。黄仲炎字若晦,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穷经笃古,老而不第。黄氏不是朱熹门人,但其说却以朱熹为宗。黄氏认为:“《春秋》者,圣人教诫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何谓教?所书之法是也;何谓戒,所书之事是也。”他批评三传以《春秋》有褒贬之说,认为那些以《春秋》书人书名或去氏或去族为贬恶,书爵书字或称族或称氏为褒善,以日月地名之或书或不书皆寓意褒贬之人“质诸此而彼碍,证诸前而后违,或事同而名爵异书,或罪大而族氏不削,于是褒贬之例穷矣。例穷而无以通之,则曲为之解焉,专门师授,袭陋仍讹。”又指出汉以来治经者大都“争辩于褒贬之异,究诘于类例之疑”,结果反使“《春秋》大义隐矣。”此论正切中汉唐以来治《春秋》者之通病。又论三传之源,认为《左传》作者的楚左氏倚相之后裔,而《公羊》、《穀梁》则出处不明,因而三传皆不是“亲受经于圣人者”,故“于说经首失其义”。三传之中,只有《左传》“尚可考”。可见黄氏尊经而轻传,尊《左》而轻《公》、《穀》,此与黄氏重史实有关。此书成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现存有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猜你喜欢

  • 方改亭奏草

    无卷数。明方凤撰。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正德进士,历任御史。武宗南巡时疏论七事。世宗即位后数争大乱,以灾异来指切弊政,从而被调为广东提学佥事,谢病归卒。《方改亭奏草》载奏议一十八

  • 香草词

    ① 二卷。《洞箫词》一卷。《碧云盦词》二卷。清宋翔凤(生卒年未详)撰。宋翔凤著有《大学古义说》。此为所撰之词集。《香草词》序于道光元年(1821)。《洞箫词》跋于道光九年(1829)。唯《碧云盦词》无

  • 御案七经要说

    二十五卷。清刘廷陛抄。廷陛字晋阶,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所谓御案七经,内容是《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成于康熙五十四年;《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成于雍正八年;《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

  • 焚椒录

    一卷。辽王鼎撰。鼎字虚中,涿州人。清宁五年(1059)进士。官至观书殿学士。《辽史》有传。书前有大安五年(1089)自序,称流放镇州可敦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布尔根省青托罗盖古城)时所作。记录耶律乙辛诬

  • 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

    不分卷。清王国维(1877——1927年)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清秀才出身,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王国维学识渊博,对哲学、文学(特别

  • 两浙古刊本考

    二卷。清王国维撰。王氏本籍浙江,1919-1920年间应嘉兴沈增植主持之浙江通志局之邀请,依据搜辑诸家藏书目录增补所见所闻汇成此编。以刊行者为别,著录宋元时代两浙官私刻本,每书都撰解说考证。有《王忠悫

  • 杞纪

    二十二卷,清张贞纂。张贞,字起元,山东安邱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十八年(1679)召征博学鸿词科,未赴。二十四年(1685)以史馆缺员再征,御试第三名,授翰林院待诏,未就,居家著述。《杞纪》

  • 五经总类

    四十卷。明张云鸾(生卒年不详)撰。张云鸾字羽臣,号泰岩,无锡人。此本采五经及《周礼》、《孝经》之语,分门排次。共分为七十二类,分上下二集。自跋谓大要不外经济、学术两端。上集为经济,下集为学术。观其目次

  • 绝妙好词校录

    一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郑文焯生平事迹见《清真集校本》。文焯以南宋高词,尽于周密《绝妙好词》一编。惜传写多讹,元刻难见,因详加校订,分别摘录。词有刻本者,则择善而从之。又得《小瓶庐》刻

  • 野菜博录

    四卷。明鲍山(生卒年不详)撰。鲍山,字元则,江西婺源人。曾入黄山,在白龙潭上筑屋,住了七年之久。在此其间“备尝野疏诸味,因次其品汇,别其性味,详其调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成《野菜博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