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方言注

方言注

十三卷。东晋郭璞注。郭璞生平见“尔雅注疏”。《方言》注本,以郭注为最早。今本《方言注》十三卷。然郭氏《方言注序》谓《方言》有“三五之篇”,刘歆与扬雄往来书亦说《方言》十五卷。然《隋书·经籍志》与新旧《唐书》并作十三卷,是并十五卷为十三卷,当在郭注之后,出于六朝人之手。郭氏《方言注》全以晋代方言为本,往往举晋代方言与汉代方言比较。对《方言》不仅加以注释,使原训释更加准确明晰,而且“触事广之,演其未及”,增广了许多内容。郭氏注内容有下列八项:(1)对原训释加以注释,使词义更加明晰准确。如“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注:“谓感思者之容。”(2)用复音词解释原书的单音词,不少复音词是晋代产生或通行起来的。如“恬,静也。”注:“恬淡安静。”(3)用晋时通语解释汉代方言词。如“台,养也。”注:“台犹颐也。”(4)说明语词称谓之所以然之意。如“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5)说明“语转”。如“吴越饰貌为竘,或谓之巧。”注:“语楚声转耳。”(6)加注字音。如“好也”条谓“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注:“今关西人呼好为媌。莫交反。”(7)说明汉时方言语词至晋时通行区域的变化。如“好也”条“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注:“昌朱反,又音株,亦四方之通语。”(8)说明方言词词义的变化。今语虽与古语同,而其义之广狭别异,或与之相涉者皆申明之。如“燕齐之间养马者谓之娠。”注:“今之温厚也,音振。”王国维云:“景纯注《方言》全以晋时方言为本,虽注而不域于注体焉。”郭氏《方言注》是《方言》的一部精善注本,由于它的注释,方使文字古奥、训义简括的《方言》能为学者所研习,使《方言》训释变得显达明晰;同时它还是一部增广《方言》的作品,为研究汉至晋代语言的变迁,提供了可靠材料。郭氏《方言注》刻本,以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浔阳太守李孟传刻本最古,明刻本皆翻刻李本,如吴琯《古今逸史》,胡义焕《格致丛书》、程荣《汉魏丛书》诸本皆出此源。清戴震据《永乐大典》录出之本与明本对校,戴校之本称善。《四库全书》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皆为戴校本。另有卢文弨校本、钱绎校本等。1956年科学出版社印行之《方言校笺及通检》,为《方言》集大成之善本。

猜你喜欢

  • 果蠃转语记

    一卷。清程瑶田撰。程瑶田(1725-1814)初名易,字瑶田,以字行;后更名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选授太仓州学正。从师方粹然,又与戴震、金榜同学于江永。为

  • 豫章十代文献略

    五十二卷。清王谟撰。谟字仁圃,江西金溪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豫章在汉时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该书专记豫章一地的人物,上起汉代下讫五代。叙例有四,一曰考姓氏,以辨族姓;二曰核官制,以征

  • 元相臣传

    十二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元一代宰相之事迹,自耶律楚材至布延巴哈,共26人,各自为传,全抄《元史》原文,且前后凌乱倒置、脱误者甚多,故该书价值不大。

  • 诸书考录

    四卷。明徐鉴(生卒年不详)撰。徐鉴字观父,丰城(今江西南昌)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提督应天学政。本书采辑诸书中新艳的字句,分三十六门。而地理一类又自分都邑、山水、杂录三门。实际上为三十八门

  • 易理汇参

    十二卷,清周馥撰。周馥字玉山,秋浦人,曾官直隶总督,卒谥慤慎。此书以程颐、朱熹的义理,陈抟、邵雍的数术说为原本,探讨《周易》易理。前八卷为正编,直接抄取《周易折中》的释解,用以发挥经义。后四卷为附篇末

  • 虎丘山志

    ①四卷。明文肇祉撰。文肇祉,字基圣,江苏人,文徵明之孙。《虎丘山志》明刻本,共四卷。分为十门。本志第一。泉石第二。庙宇第三。草木第四。流衍第五。人物第六。灵栖第七。释流第八。见闻第九。文辞第十。兹篇记

  • 御定月令辑要

    二十四卷。图说,一卷。李光地等奉敕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圣祖以明朝冯应京所撰《月令广义》二十五卷体例粗备,但采录有关著述繁简失当、雅俗不分,特命李光地等另行编纂,门类因仍其旧,删除无稽之谈,

  • 容台集

    十七卷。明董其昌(1555-1637)撰。董其昌,字玄宰,号容台、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精于鉴赏、善于书画,与邢侗

  • 尚书口义

    六卷。刘怀志撰。其生卒年不详。怀志字贞儒,武强(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学者,左都御史刘谦之父。《尚书口义》有其孙刘自洁跋。该书注语皆以小字夹于经文大字之中。大体上据蔡沈集传而以简明浅近之语出之,似为童蒙

  • 春秋考

    十六卷。宋叶梦得(详见《春秋传》)撰。叶梦得之治《春秋》,多有攻击三传者,而此书是旨在申明其所以攻击三传,只是根据周代法度典制以为断,并非自己所臆测。所以书中所言皆讨论周典,以求合于《春秋》之法。陈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