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方言注

方言注

十三卷。东晋郭璞注。郭璞生平见“尔雅注疏”。《方言》注本,以郭注为最早。今本《方言注》十三卷。然郭氏《方言注序》谓《方言》有“三五之篇”,刘歆与扬雄往来书亦说《方言》十五卷。然《隋书·经籍志》与新旧《唐书》并作十三卷,是并十五卷为十三卷,当在郭注之后,出于六朝人之手。郭氏《方言注》全以晋代方言为本,往往举晋代方言与汉代方言比较。对《方言》不仅加以注释,使原训释更加准确明晰,而且“触事广之,演其未及”,增广了许多内容。郭氏注内容有下列八项:(1)对原训释加以注释,使词义更加明晰准确。如“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注:“谓感思者之容。”(2)用复音词解释原书的单音词,不少复音词是晋代产生或通行起来的。如“恬,静也。”注:“恬淡安静。”(3)用晋时通语解释汉代方言词。如“台,养也。”注:“台犹颐也。”(4)说明语词称谓之所以然之意。如“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5)说明“语转”。如“吴越饰貌为竘,或谓之巧。”注:“语楚声转耳。”(6)加注字音。如“好也”条谓“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注:“今关西人呼好为媌。莫交反。”(7)说明汉时方言语词至晋时通行区域的变化。如“好也”条“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注:“昌朱反,又音株,亦四方之通语。”(8)说明方言词词义的变化。今语虽与古语同,而其义之广狭别异,或与之相涉者皆申明之。如“燕齐之间养马者谓之娠。”注:“今之温厚也,音振。”王国维云:“景纯注《方言》全以晋时方言为本,虽注而不域于注体焉。”郭氏《方言注》是《方言》的一部精善注本,由于它的注释,方使文字古奥、训义简括的《方言》能为学者所研习,使《方言》训释变得显达明晰;同时它还是一部增广《方言》的作品,为研究汉至晋代语言的变迁,提供了可靠材料。郭氏《方言注》刻本,以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浔阳太守李孟传刻本最古,明刻本皆翻刻李本,如吴琯《古今逸史》,胡义焕《格致丛书》、程荣《汉魏丛书》诸本皆出此源。清戴震据《永乐大典》录出之本与明本对校,戴校之本称善。《四库全书》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皆为戴校本。另有卢文弨校本、钱绎校本等。1956年科学出版社印行之《方言校笺及通检》,为《方言》集大成之善本。

猜你喜欢

  • 关中丛书

    八集,五十四种,二百零八卷。民国宋联奎编。宋联奎,陕西西安人。邵力子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认为东南各省,或一省,或一郡一县都有郡邑丛书,而陕西尚无,于是延请宋联奎主持编纂。是书上自汉唐,下至清代,凡乡贤

  • 易问

    ①二卷。明郝锦撰。郝锦字絧卿,号于庵,安徽六安人,崇祯时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此书上经及下经各一卷,缺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内容。任天成为此书做序,谓该书取随其所问而答之之意。全书基本以程传为宗

  • 敬修堂诗集

    不分卷。明查继佐(1601-1677)著。查继佐,字伊璜,一字敬脩,号兴斋,自号东山钓叟。崇祯六年(16533)举人,官至职方主事。入清后,更名省,或隐姓名为左尹。其尤工书画。曾因参校庄氏《明史》,被

  • 河南通志

    ①四十五卷,明邹守愚修,李濂、朱睦纂。邹守愚,字若哲,福建莆田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中,出守广州,后升江西学政,调山东,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右副都督史巡抚河南。周年

  • 尚书异字同声考

    一卷。清丁显纂。丁显字韵渔,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清学者,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首有自序,又有后序。本书以段懋堂(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为主,参以顾亭林(炎武)、江慎修(永)、戴东原(震)以及张

  • 新城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张瓒修,张戬、袁干纂。张瓒,字容庵,山东武定人,康熙七年(1668)由举人升新城县知县。张瓒莅任后,查阅邑乘,见新城县志,自明万历四年温朝祚纂修以来,又近百年未经修辑。这期间,中经鼎革

  • 双峰存稿

    六卷。宋舒邦佐(1137-1214)撰。舒邦佐字辅国,一字平叔。江西靖安人。淳熙进士,授鄂州蒲圻主簿,旋改潭州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为官廉洁著称,其认为“吏蠹易滋,民冤难伸”。著有《双峰猥稿》、《厉

  • 农学初级

    一卷。英国旦尔恒理(生卒年不详)撰,英国秀耀春口译,清范熙庸笔述。旦尔恒理生平不详。《农学初级》共十章,分为土壤、植物、肥料、耕法、轮种、畜类等目。《农学初级》于1878年出版,秀耀春、范熙庸开始翻译

  • 吕新吾全集

    见《新吾吕先生集》。

  • 中庸顺讲

    一卷。清丛秉肃(详见《大学顺讲》)撰。是书都依《章句》,循文敷衍,不参他说,也别无申发阐明,与所著《大学顺讲》相同。《中庸》三十三章,与《大学》相比,较为散碎。秉肃条分缕析,穿成一线,颇为用心。然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