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戚林八音合订

戚林八音合订

四卷。明戚继光、清林碧山撰,三山蔡士泮、藤山陈也人汇辑。明朝名将戚继光本山东蓬莱人,嘉靖年间入闽平定倭祸,为便士卒学习福州话,编有《八音字音字义便览》。清代福州文士林碧山又据福州话编成《珠玉同声》。其后蔡士泮辑成戚氏《八音》,陈也人辑成林氏《同声》,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州人晋安将两书辑本汇刻在一起,每板皆分二格,上格为戚氏《八音》,下格为林氏《同声》,分母系字,比类合义,俾便省览,是为《戚林八音合订》。二书反映的皆为明末清初福州话的语音系统,颇有价值。戚书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釭。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代表三十六个韵母。声母方面,它用四句诗表示:“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以前三句十五字代表十五声母。十五字母影响殊深远,其后福建、广东等地编撰之通俗韵图“十五音”即基本沿用此十五字为声母代表字,“十五音”名称亦源于此。是书把声调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八音分上下两种:上种以“公滚贡谷”代表平上去入;下种以“群滚郡掘”代表平上去入。其中“滚”字复出,实际上声调有七类。此书正文按韵分列,横列各声母代表字,即“柳边求气低”等,一声之下分列八音之字。戚氏采用的声韵调拼切方法,即明清时代惯用的“标射韵法”;先呼一韵母代表字,然后用各声母代表字与之轮流拼读。林碧山《珠玉同声》分韵母三十五个:恭、公、光、庚、午、交、朱、姜、坚、娇、圭、高、江、正、纲、官、勾、姑、佳、街、周、箕、瓜、迦、乖、京、龟、哉、车、杯、催、梳、袅、瓢、伓。韵母中,朱、正、周、哉、杯、催、梳、袅、瓢、伓等十韵外加圆圈,表示属字甚少。林氏将戚氏所分的“金”母并入“宾”母,表示[-m]尾已混入[-η]尾;将戚氏的“奇”、“遮”两韵并为“迦”,将“梅”、“杯”两韵并为“杯”;又将“开”韵分为“栽”、“伓”,增加了“伓”韵,因此共得三十五韵。这些变动,一方面反映了语音变化,一方面也反映分韵的宽严不同。声母方面,林氏改戚诗曰:“柳边求美女,波面鸟亦之。雅音风出语,声授悉皆知。”以前三句代表十五声母。将声调分为八音,它们是“清”之“恭”、“龚”、“供”、“菊”;“浊”之“勤”、“供”、“共”、“局”。《戚林八音》行世后,在闽广两省影响广泛,《汇音妙语》、《拍掌知音》、《击掌知音》、《十五音》等作品,都是在此书影响下编写的。《戚林八音合订》有学海堂刊本。

猜你喜欢

  • 考订竹书纪年

    十四卷。清雷学淇撰。学淇字瞻叔,清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嘉庆进士,官山西和顺、贵州永从县知县,通经史,好为讨论之学,兼精天文历算。著有《考订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义证》、《夏小正经传考》、《古今天

  • 九宫山志

    十卷。清傅燮鼎撰。傅燮鼎,字铁椽,湖北崇阳人。九宫山跨吴楚境。其阳为江西武宁。阴为湖北通山。山上坦而凹,四峰五岭,周围环绕。明隆庆戊辰,崇阳王角峰撰《九宫山志》。明季版毁于兵乱。清顺治丙申至乾隆丁亥,

  • 新定礼

    一卷。东汉刘表(142-208)撰,清马国翰辑佚。刘表另有《周易章句》,已著录。《后汉书》刘表本传称:“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毋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隋书·经籍志》有汉荆州刺史刘

  • 经典通用考

    十四卷。清严章福纂。章福字秋樵,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诸生。潜心小学训诂,成《说文校议议》三十卷,另有著录。此书首有自序,作于咸丰丁巳年(1857),末有后序,作于咸丰辛酉年(1861)。此书大旨以

  • 正思斋杂记

    二卷。明刘教(生卒年不详)撰。刘教,字因吾,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据书中称孝宗为今上,知刘教为弘治中人,其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杂论古今轶事,颇为尊崇道学。其开卷引陈亮之说,以岁建干支推宋,元、明国

  • 尚书旁注

    六卷。明朱升(详见《周易旁注图说》)撰。该书以经文大字居中,其解释字义、阐发意旨的文字则用小字书于经文之旁,故称《尚书旁注》。开后代经书旁注本之先。其书似为启蒙读本,较为浅近。但由于朱升通晓诸经、学力

  • 产育保庆集方

    见《产育宝庆集》。

  • 庚子销夏记

    八卷。清孙承泽(生平详见《尚书集解》)撰。此书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干支为庚子,故书名“庚子”。书始写于四月而终于六月,故书名“销夏”。此书为孙承泽记其所藏所见书画而作。卷一至卷三,记晋、唐、宋

  • 史乘考误

    十卷,明王世贞撰。世贞(1562-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王世贞嘉靖年间考取进士,授刑部主事,因父亲王忬为严嵩所害,持丧归家。隆庆时又出任浙江、山西、湖广、广西地方长官

  • 周易赞义

    七卷。明马理(1471-1555)撰。理字伯循,号溪田,陕西三原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死于地震,谥忠宪。为关中名儒,为学者所宗。人称其《易》学,实可与梁寅、蔡清、陈琛、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