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宝真斋法书赞

宝真斋法书赞

二十八卷。宋岳珂(1183-1234)撰。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其里贯不详。鄂国忠武王岳飞之孙,敷文阁待制岳霖之子。历任户部侍郎、淮东总领。是书俱以其家之所藏前人墨迹自晋唐迄于南宋,各系以跋而为之赞。其祖父岳飞之手迹则别为“鄂国传家帖”,附于书末,是为二十八卷。《宝真斋法书赞》凡二十八卷,大抵以类分编,前三卷为历代帝王帖,收自唐太宗,迄于宋宁宗。卷四收晋及梁陈真迹凡七幅。卷五、卷六为唐名人真迹,收欧阳询、颜真卿、怀素、许浑等名家真迹。卷七为唐摹晋人帖,多为二王之帖。卷八为唐摹杂帖,即摹智永及唐代名家帖,后有五代名人真迹二则。卷九至卷二十七则俱为宋名人真迹。是书以类分编,原本每类之首有总标,总标之下系以总赞,但《永乐大典》俱弃而不录,现篇中仅存二则可考其当日体例。现所录诸帖,晋唐以前,篇幅简约省少,帖下俱详细标注其行数或释文,后以说明性文字简叙其由来或流传,然后帖各为赞,品评其文。至南北宋名人真迹,即自卷九而下,因篇幅繁多,则连类为赞。而每帖之下,或行或草,几幅几行,题记涂乙等,详细附注。作者作是书时,正处朝廷南渡积弱之余,且承家难流离之际,故其间关涉世事者多发愤激烈,情见乎词。至于诸家古帖,尤证人论世,考核精审。其文亦能兼备众体,新颖百变,可谓以鉴赏而兼文章的典范。其间遗闻佚事,可以订史传之是非;其间短什长篇,亦可补文集之伪缺,如其论朱子储议一帖几及万言,其评许浑乌阑百篇殆逾千字,于考证颇为有功。且其所载诸帖、石刻得以流传的仅十之二三,墨迹仅存者更廖廖无几。《宝真斋法书赞》不愧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书史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聚珍版本》、《闽覆本》、《八千卷楼》有旧钞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谭苑醍醐

    九卷。明杨慎(参见《丹铅余录》条)撰。为考证辨论之作。书首有杨慎嘉靖二十一年(1542)自序,自序中说此书之所以取名“醍醐”,源于“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意为此书为晚年精心

  • 对床夜话

    五卷。宋范晞文撰。范晞文,字景文,号药庄,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太学生,咸淳二年(1266),同叶李萧规等上书弹劾贾似道。元世祖时,程钜夫荐晞文及赵孟頫于朝。孟頫应诏即出,晞文终不受职,流寓无

  • 《大戴礼记》正误

    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都(今江苏江都)人。乾隆拔贡生,家贫,侍母至孝,以母竟不与科举,绝意仕进;治经宗汉学,于清代诸儒最佩服顾炎武、阎若璩、梅文鼎、胡渭、惠栋、戴震。治

  • 周易学统

    九卷,清汪宗沂撰。汪宗沂字仲伊,号溲庐处士,光绪进士,曾官山西知县。研精礼经,洞悉乐吕,著述颇丰。作者认为至东汉时《易》经已成残书,后世如程朱所述之易皆残缺不全,有失易旨。故汪氏广辑汉人论易引易之文于

  • 清文鉴

    见《御定清文鉴》。

  •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

    沈兼士著。是编先总论右文说源流,次评述近代各家右文学说,最后推阐右文说理论及其应用。是编对右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是一部重要的训诂理论著作,影响很大。有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数根演古

    一卷。清华蘅芳(详见《代数术》)撰。《数根演古》是专论素数的著作,属初等数论范围先设四十八题仿《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而“依古法演算”;然后在原问基础上增加“二二数之余一”条件又设四十八问一一演

  • 法言平议

    二卷。清俞樾撰。是书为《诸子平议》之第十五种。其中《学行》篇“有学术业”,“术”读为“述”。《吾子》篇,“足言足容”,“容”犹“用”也。《问道》篇“涂民耳目”,“涂”读为“”(通杜)。《孝至》篇“何以

  • 六经略注序

    一卷。常爽(生卒年不详)撰。马国翰(详见《五经通义》条)辑。常爽字任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魏著名的经学家。据《北史·常爽传)记载:“爽少而聪敏,严正有气慨”,“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

  • 绿滋馆稿

    九卷。明吴士奇(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生卒不详。吴士奇字无奇,安徽歙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常寺卿。著有《史裁》《明副书》等,已著录。此稿凡九卷,文八卷,诗一卷。四库总目编者评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