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世增光录
八卷。明王道行编。王道行,字明南,阳曲(今山西定襄县)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左布政使。乃“续五子”之一。该书是其任常镇兵备副使时,替魏校所编集刊刻,主要记载魏校的遗文遗事。书中第一至第五卷主要记载敕命、祭文以及同时人的赠答书启,第六卷记魏校的行状,诔词及遗事,第七、第八两卷载魏校的文稿等。因魏校诰敕文中有“永增奕世之光”的话,故王道行取以命名该书。
八卷。明王道行编。王道行,字明南,阳曲(今山西定襄县)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左布政使。乃“续五子”之一。该书是其任常镇兵备副使时,替魏校所编集刊刻,主要记载魏校的遗文遗事。书中第一至第五卷主要记载敕命、祭文以及同时人的赠答书启,第六卷记魏校的行状,诔词及遗事,第七、第八两卷载魏校的文稿等。因魏校诰敕文中有“永增奕世之光”的话,故王道行取以命名该书。
一卷。明毛晋撰。毛晋(1598-1659),原名凤苞,字子久,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晚号隐湖,又号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江苏常熟人。汲古阁为其藏室名,所藏逾八万四千余册。目中附刻有毛晋印记之原本,记
一卷。清魏元旷撰。魏元旷,光绪进士,用主事,分刑部学习。因此将部中的各方面情况汇为是书。(元旷另有《南宫旧事》一卷,已著录)分浙江、江西、福建、山东、四川、山西、湖广、广东、广西、河南、陕西、云南、贵
一卷。清杨世桢等编。杨世桢,贡生。此书不署时代,《耆旧录》中有述及光绪二十五年事,成书当是光绪末年。此编所载事迹,多采自府、县新旧志,窜易成文,很少有新资料,惟篇末商务一篇,则著述现任知县袁国钧所举办
十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王祖畲、钱溯耆等纂修,王祖畲续纂。王祖畲、钱溯耆见本书《太仓州志》。光绪三十年(1904),王祖畲等据前志稍作增益,重订《镇洋县志》,民国初期,王氏又任总纂续修之,于民国八年
六卷。明谢一夔(约1460年前后在世)撰。一夔字大韶,又字襄虞。江西新建人。生卒不详。天顺四年(1460)一甲第一人。授翰林修撰,升左春坊左谕德,进翰林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此编
五十二卷。《词集》二卷。《骈体文》二卷。清刘嗣绾(1762-1820)撰。刘嗣绾,字醇甫,号简之、芙初。阳湖(江苏武进)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时年五十岁。因母逝,哀痛成疾而
一卷。清孟超然(1731-1797)撰。超然字朝举,号瓶庵,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后典试广西,督学四川,廉正不阿,遇士有礼。以亲老告归,杜门却扫,潜心著述,主持鳌
三卷。郭京撰。郭京,唐末叶人,生平事迹及生卒年均不详。该书《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皆不载,《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三卷。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其为宋人伪托之作。《崇文总目》称郭京为唐苏州
一卷。唐颜师古撰。清汪庆黎辑。颜师古生平著述,见《匡谬正俗》。按:《中兴书目》著录颜师古《字样》一卷,《唐书·儒学传》云:“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颜元孙《干禄字书
八卷。清王宏撰(1622-1702)撰。宏撰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山史,陕西华阴人。康熙十八年(1679)尝举为博学鸿词。王宏撰因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而作此书,以阐述其义。卷一为原筮、筮仪、蓍数。筮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