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经国之书

太平经国之书

十一卷。宋郑伯谦撰。郑伯谦生卒年不详,字节卿,永嘉(今浙江宁波)人,初官修职郎,后为衢州府学教授。宋王与之撰《周礼订义》,首列宋代研究《周礼》者,共四十五家,并类编姓氏世次,郑伯谦为第三十一,居黄度、项安世之间,据此估计为宁宗、理宗时人。《太平经国之书》书名取自汉刘歆“周公致太平之迹”一语,与叶时《礼经会元》一书以概括《周礼》而立论相出入,借《周礼》以抒论。此书首列四图,即:“成周官制”、“秦汉官制”、“汉官制”、“汉南北军”。所绘图仅限三朝职掌宿卫,其大意想以宫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于太宰,以明古制。《太平经国之书》列目三十,共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并设问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书中还多参证后代史事,阐明古法之好。基本上各篇能贯通经义,颇有创新。其论“天官玉府诸职”一条,宋车若水所撰《脚气集》颇为称道。但其间的命意,亦有不易理解处,如“宰相”一篇,作者主张应文武共权,反对文统武或武统文,然其引南宋初年史证,则是武将韩侂胄等权倾一朝,正是以武统文,此与郑伯谦自己的主张相反。主张人主不可崇俭约,则立论乖僻。清永瑢认为郑伯谦《太国经国之书》不如宋叶时《礼经会元》,然二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太平经国之书》体例严谨,条理分明,是研究官制较完备之书,对后人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版本有:藤花榭刻本;乌丝栏精钞本,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明嘉庆中西山布政司刊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学津讨原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年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汪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宋遗民录

    一卷。此卷皆宋遗民诗词杂文,未知谁所编录。宋之故老,入元后多怀故国之思,作诗者众。所录仅谢翱、方风、纳新、李吟山、王学文、梁栋、林德旸、王炎午、黄溍、吴师道十人所作,已多挂漏。又溍及师道皆元臣,而纳新

  • 许默斋集

    四卷。明许论(约1554前后在世)撰。许论,字廷议,河南灵宝人,生卒年未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由尚书郎进南京光禄少卿,寻迁南京大理寺承,进部察院右佥都御史,抚蓟州(今天津蓟县),又进右副都御史

  • 尚书旋玑钤

    一卷。此卷原题阙名。共辑有九条,其中“禹开龙门,导积石,玄珪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锡佩”条,见《艺文类聚·帝王部》;“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 许云白先生文集

    四卷。宋许谦(1199-1266)撰。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四库全书总目》评曰:“谦初从金履祥游,讲明朱子之学,不甚留意于词藻。然其诗理趣之中颇含兴象,五言古体尤谐雅言……

  • 君臣相遇录

    十卷。作者不详。记宋大臣韩琦事迹。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宋、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四库提要》考本书为南宋时韩琦子孙所作。云:“书

  • 周易解简要

    六卷。清张矩撰。矩字濂方,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人,乾隆时举人,官至耒阳训导。此书以朱子本义为宗,后列其解,若本义无注则本程传及诸儒论说为解,其义必与本义相符。今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

  • 雷公炮制药性解

    六卷。明李中梓(详见《内经知要》)。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

  • 天理主敬图

    一卷。清代冉觐祖(1636-1718)撰。此书以绘图形式来讲明“天理、性道”的学说。全图上标“天理”二字,来说明“性道”的重要,中间列有“存养、省察、讲学、力行”四项,来说明“体道”的作用,下写有一“

  • 观心论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观心论》是智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

  • 新修江宁府志

    五十六卷。清吕燕昭修,姚鼐纂。吕燕昭,字仲笃,河南新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官知县,擢知州,迁知府,嘉庆十二年来任江宁知府。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旧称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