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遗稿
十卷。明陈绍儒(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陈绍儒,字师孔,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陈绍儒工诗,音调谐美。著有《大司空遗稿》等。是集为诗文集,凡十卷。其中文八卷,诗二卷。皆嘉靖四十年(1561)以后,至万历八年(1580)以前之作。其文有意刻画韩柳,而往往失之粗率。诗则音调谐美,亦学唐格,然过于摹拟。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卷。明陈绍儒(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陈绍儒,字师孔,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陈绍儒工诗,音调谐美。著有《大司空遗稿》等。是集为诗文集,凡十卷。其中文八卷,诗二卷。皆嘉靖四十年(1561)以后,至万历八年(1580)以前之作。其文有意刻画韩柳,而往往失之粗率。诗则音调谐美,亦学唐格,然过于摹拟。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八卷。朱燮元撰。朱燮元,明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其事迹详见《督蜀疏草》条。《朱少师奏疏》为其曾孙朱世卫重刊,书前有倪元璐撰写的行状,刘宗周写的墓志铭,末有世卫跋语。称刊印《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
八卷。清陈作霖(1837-1920)撰。陈作霖生平见《可园诗存》条。原署重光耄道人。陈作霖论诗不标榜宗派,此编以记述诗人事迹及载录诗作为主,理论阐述极少。作者在《例言》中说:“兹编搜采,以见闻所及为断
七十八卷。清政府官方编撰。该书编撰工作历时五年,受乾隆帝命主持编撰工作的有鄂尔泰、张廷玉等大臣,有许多官员参加收集资料的工作。“授时通考”取统治者“敬授民时”之意,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授时通考》的
五卷。明张悦(?-约1496)撰。张悦,字时敏,号定庵,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中为江西佥事,改督浙江学政。弘治中为吏部左侍郎,官到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二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皮锡瑞字吉人,一字麓云,号鹿门,人称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著述颇丰,有《经学通论》五卷、《孝经郑注义疏》二卷、《春秋讲义》二卷、《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
六卷。明蒋之奇(生卒年不详)书,其子蒋胤敬、蒋胤睿勒刻。蒋之奇,字如奇,号一先,工于书法,四十余年片刻不废,但极少应人求书,故流传不多。该帖之六卷中,前四卷为蒋氏自书,后两卷为其所藏《怀素千字文》和苏
一卷。清钱大昕(见《廿二史考异》)撰。该书记明朝王世贞事迹。王世贞为一代通儒,大至朝章掌故,下至词典书画,无不熟悉精详。此谱条理分明,考证精严,颇可征信。大昕共作五谱,即洪适、洪迈、陆游、王应麟、王世
八卷。宋王安礼(1034-1095)撰。王安礼,字和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嘉祐六年(1061)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迁资政殿学士,知太原府。王安礼政治上反对王安石
九卷。清杜诏(1666-1736)撰。杜诏,字紫编。江苏无锡人。少时曾从严绳孙、顾贞观游,得其指授。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南巡。诏迎銮献诗,特命供职内廷。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翌年钦赐进
十四卷。明吴中行(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江苏武进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编修时,与赵用贤等论张居正,廷杖削籍。后屡起屡废,卒不大显,终于侍讲学士,掌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