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礼训蒙
一卷。朝鲜李恒福撰。李恒福生卒年不详,字子常,一字白沙,号弼云,庆州人。书名所言“四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训蒙”即训导童蒙。著此书的最初动因作者自跋说:“余疾夫小子蒙士,每当祭时,登降拜俯,从长者而已,漫不知为何义。”因最初动因如此,所以此书丧礼、祭礼写得较详细,如“论祭”下有祭仪、降神、祭馔、馂、摄祭等子目。此书论述礼仪极详审又极明了。卷末有金止男跋。明天启二年(即朝鲜海光君十四年,公历1622年)其书由其门人金止男刊行,今传世多为此本。
一卷。朝鲜李恒福撰。李恒福生卒年不详,字子常,一字白沙,号弼云,庆州人。书名所言“四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训蒙”即训导童蒙。著此书的最初动因作者自跋说:“余疾夫小子蒙士,每当祭时,登降拜俯,从长者而已,漫不知为何义。”因最初动因如此,所以此书丧礼、祭礼写得较详细,如“论祭”下有祭仪、降神、祭馔、馂、摄祭等子目。此书论述礼仪极详审又极明了。卷末有金止男跋。明天启二年(即朝鲜海光君十四年,公历1622年)其书由其门人金止男刊行,今传世多为此本。
不分卷。清胡先矩辑。胡先矩字怀仁。泾县人。此书专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之用。书中先列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先天河洛配八卦,后天河洛配八卦各图说。对虞氏纳甲、郑氏爻辰、宋子卦变、九家逸象、虞氏逸象等全部收入,
五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金吴澜、李福沂修,汪堃、朱成熙纂。昆山为县,始于梁代,自元代方升昆山为郡。清雍正三年(1725),分昆山之地置新阳县,于是有乾隆十六年(1751)张予介等修《昆山新阳合志》
十二卷。清张丹(1619-?)撰。张丹初,名纲孙,字祖望,号西山樵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性淡泊,交游谨慎,喜登山临水,曾北游燕赵等地。入清后隐居乡里。早年与毛先舒、沈谦合称“南楼三子”,又与陆圻
十二卷。不著撰者姓名。但书中所引明代诸书,皆称“皇明”二字。可见为明人所撰无疑。首纪历代帝王,不以时代为序,而以年数列先后。由初生至四万五千六百岁止为第一卷。次纪孔子诞生至七十二岁止为第二卷。以下载历
八卷。清杨方达撰。杨方达字符苍,一字扶苍,江苏武进人。此书自序说“寻绎宋、元经解及近代名家纂述,见其精研象数,或著为图,或著为说,有裨易学者,类而录之。左图右说,集成八卷,一是‘太极探原’,二是‘图书
一卷。清陈世仁(1676-1722)撰。陈世仁字元之,号焕吾,浙江海宁人,系陈訏的族侄,好学工为文,精晓算学。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进士入翰林后,即回乡不仕。《少广补遗》专论垛积之术,视垛积为少广
五卷。清罗振撰。罗振,字佩南,一字佩蘅,浙江上虞人。邑诸生。书前有光绪十一年(1885)罗振玉序及其所撰传略。书以五声分。每卷之中刺取两汉迄宋各种碑志、造像石刻,凡不见于字书之别字,依韵辑录。每一字后
十二卷。清倪文蔚撰。倪文蔚(?-1890)字豹臣。安徽望江人。咸丰进士,以主事签分刑部。咸丰十一年(1861)从河南巡抚严树森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同治十一年(1872)授湖北荆州府知府,兴筑长达二百里的
一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东汉何休《春秋左氏膏肓》十卷,又有服虔《膏肓释疴》十卷。郑玄著有《箴膏肓》对何休进行驳难。今服郑之书已佚。郑玄《箴膏肓》尚存二十余条,传
三卷。明汪机(详见《针灸问对》)撰。此书为汪氏取《素问》中五运六气之说详加辨析,阐释运气主病、证候、治法等,附以歌诀和图示,其中发明甚多。汪氏认为治病当以脉证为主,需辨证施治,而一味拘泥于“司天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