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声切韵表

四声切韵表

一卷。清江永撰。此书作于康熙年间,《四库全书》收入“小学类存目”。是一部从古音研究角度分析和表现《广韵》音系的韵图。江氏对明清时代表现“时音”的韵图不满,认为应遵照中古韵书、韵图体制制作韵图。他说自己的著作是“依古二百六韵,条分缕析,四声相从,各统以母,别其音呼等列。本字之切,即注本字之下,开卷了然。”其审音标准有三:一以开合分、一以等分、一以古今音分。江氏从研究上古音的角度出发,把古今音的流变作为划分中古音类的标准之一,某些音类虽然“且从今音列之”,但有一些中古韵书中本属一类音的字却分属两类、三类,如支、虞韵即如此,这种做法造成混乱,殊不足取。本书前列凡例六十二条,备论其分析考定之意,而列表于后。韵图用三十六字母代表声类,韵类分为一百零四个大类,一类之中再按等呼的不同分列为小类。声调仍分平上去入四类。列图格式是将同韵同等同呼的字列为一栏,各类字音依类相从。每栏纵列四声相应的各个韵部,横列三十六字母。纵横交合处列字,各字下注明《广韵》反切,有些切语江氏曾加以改作。韵图形式与《切韵指掌图》及《四声等子》接近,只是没有分为独立的图而已。江氏提出“数韵共一入”之说,韵图将入声字兼配阴、阳,在凡例中他对这种处置有详细说明,主要根据是古音中的阴、入韵字通押和偏旁互谐。江氏之说得到丁显的赞赏,受到夏燮《述韵》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的批评,“数韵共一入”之说对分析上古音系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四声切韵表》有应云堂原刊本及《贷园丛书》本、沔阳陆建瀛刊本(合《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另有光绪二年(1876年)浔阳李氏刊本、民国壬申(1932年)湘潭孙氏家塾刊本等。

猜你喜欢

  • 龙龛手镜

    四卷。辽释行均(生卒年不详)撰。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氏,通小学。此书是一部按部首和四声两相结合排列的字书。卷首有辽圣宗统和十五年七月一日燕台悯忠寺(即今北京法源寺)释智光(字法炬)序。智光认为有了这部书

  • 博雅音

    十卷。隋曹宪音释。曹宪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仕隋为秘书学士,聚徒教授凡数百人,公卿多从之游。精小学,曾奉炀帝命与人同撰《桂苑珠丛》,以规定文字。又注《广雅》并为音解,学者推其该洽。贞观中拜朝散大

  • 孟东野集

    十卷。唐孟郊(751-814)撰。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曾两次应进士举,均落第。贞元十二年(796)四十六岁时才登进士第。后授为溧阳县尉,在任时终日吟诗,吏事多

  • 春秋保乾图

    不分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辑。该书是《春秋纬》之一,又名《春秋纬保乾图》。大体上为叙承天时行膺运受篆之书。乾为天为君,言君承天命,应运受图,于时保之,故名《保乾图》。其中说:“黑帝治八百岁,

  • 靖康小雅

    一卷。作者不详。记载北宋末年死于靖康之变中的傅察、种师中、王禀、刘翊、种师道、何庆彦、黄经臣、刘、李若水、徐揆、孙传、张叔夜等12人事迹。南宋宗泽、张悫因黄潜善、汪伯彦梗阻而死,亦附录于后。书作于宋高

  • 史学丛书

    ①九十三种,一千七百七十一卷。广雅书局编,南海廖译群总校。张之洞总督两粤时,于番禺开设广雅书局,所刻以史学著作为多,其意盖在于集成史藏。后广雅书局按四部辑收部分所刻书,成《广雅书局丛书》,上海书坊又择

  • 武夷山志

    二十四卷。清董天工撰。董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人。武夷山在崇安县南。道书以其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相传古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武夷山旧有志,董氏以为不足。其取衷稚生、徐德望、王适庵、王草堂四人所撰四

  • 泽州府志

    五十二卷。清朱樟修,田嘉谷纂。朱樟字鹿田,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举人,雍正十二年(1734)任泽州府知府。田嘉谷,阴成人,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道监祭御史。其志旧有明隆庆、万历修本,清康熙修本,皆为

  • 古泉杂咏

    四卷。清叶德辉(1864-1927)撰。《隋志》曾载顾姮《钱谱》。《唐志》亦载封演以下诸家钱录,但均已散佚无存。流传至今者,只有宋洪迈《泉志》一书。洪氏于“异布品”,多只称上古而已,考据不详。而“神品

  • 廿一史独断

    二十一卷,明张自勋撰。自勋字单庵,南昌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著有《纲目续麟》、《卓庵心书》。《廿一史独断》是从廿一史中挑出其失误之处予以纠正,每一史列为一卷。其纠体例之失的占十之三四,纠议论之失的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