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会通

周易会通

①十四卷。元董真卿(生卒年不详)撰。真卿,字季真,鄱阳(今属江西)人。曾受学于著名经学家胡一桂。该书即本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并广及诸家而成。初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从中可看出其体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统而不相杂。其无经可附的传文,则总附于六十四卦之后,是为“经传”。又取程氏《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夹注其下,是为“集解”。其程子经说、朱子语录各续于传之后,是为“附录”。又取胡一桂《纂疏》而增以诸说,是为“纂注”。后来因为程传用王弼本,《本义》用吕祖谦本,或主义理,或主象占,本旨复殊;所采先儒诸说,亦各明一义,见仁见智。而真卿认为诸家之说,殊途同归,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说,辟门户之争,持允义理、象数二家。从而定名为《会通》。《四书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青出于蓝”。但此书中有变易经文之处,不免失先儒谨严之意,可谓白璧微瑕。该书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抄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②十二卷。明汪邦柱、江楠撰。《经义考》引高佑·云:“汪邦柱,字砥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湖广参议。”江楠字楚余,休宁人。该书本为举业而设,故征引前说达一百七十余家,皆随文释义,少有发明。所标子目,有“全彖合旨”、“六爻合旨”、“二卦合旨”、“系辞合旨”等,也都不出讲章窠臼。卷首列“取象之义”,分正体、互体、变体、复体、积体、移体、半体、似体、反体、伏体、对体等例,自称“偶有巧合者,录其一二”,实则随意立名,横生枝节,徒增繁忧。该书《明史·艺文志》及《经义考》都有著录,但只题汪邦柱撰。《四库采进书目》署“明汪邦柱、江楠同辑”,《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则云:“《周易会通》十二卷,刊本。右明湖广参议长洲汪邦柱撰,……其书有休宁江楠相与参定。”恐此说较确。今北京大学藏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休宁梅田江氏生生馆刻本,题“明汪邦柱、江楠辑”。《四库总目》据浙江本存目。

猜你喜欢

  • 会心录

    四卷。清孔尚任(1648-1718)撰。孔尚任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筑书屋于曲阜东北约五十里处的石门山中,取名“孤云草堂”,潜心著述,1684年,孔尚

  • 残明纪略

    四卷。吴陈湖遗老编,其事不详。该书记南明事,包括福王纪略、唐王纪略、永历王纪略、入缅始末、瞿式耜殉粤、李定国殉缅、王师南征、绍武僭粤东、鲁藩据浙东、益王僭湖东、王师平浙纪、孙李北奔纪、台湾郑氏始末记、

  • 松邻诗集

    四卷。《词》二卷。清吴昌绶(1810-1867)撰。吴昌绶生平(详见《松邻文集》)。此集诗词共六卷,本与文别行,刊后始并入松邻遗集。诗凡四卷。吴昌绶写诗酸楚沉痛,如:《断句如酬莫楚生》:“亡书积岁犹心

  • 毕少保公传

    一卷。明蒋平阶撰。平阶字大鸣,明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诸生。工诗文,辑有《东林始末》。此书为明毕自严(1569-1638)传记。自严字景曾,山东淄川人,万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传中于毕氏行谊及

  • 论孟精义

    三十四卷。南宋朱熹著。朱熹事详《四书章句集注》条。该书为朱熹所辑录的《论语》、《孟子》十二家解说,共三十四卷,其中《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又各有纲领一篇,未入卷数。初名《论孟要义》,又名《论孟

  • 御定星历考原

    六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折中》)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命廷臣会议修辑《选择通书》,与《万年历》一起颁行,但二书未能划一,其中尚沿旧说。康熙五十二年(1713),命大学士李光地等对曹振圭

  • 周易孟氏章句

    二卷。汉孟喜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张惠言《易义别录》曾辑得《孟氏易》一卷,辑录甚为严谨。孟氏易自成一家,对后世易学多所影响。马国翰所辑较为宽泛,将《说文》所引及《经典释文》所引一并辑入。又以虞翻世传

  • 赵氏孟子章指复编

    一卷。清萨玉衡编辑。玉衡字檀河,福建闽侯人。是书首有玉衡自序,作于嘉庆十九年(1814)。所辑《赵氏孟子章指》全部依据余萧客《古经解钩沉》,与马国翰所辑同,但体例上有微异。玉衡于七篇中各标第几章,马国

  • 明六朝索隐

    十六卷。明雷礼(详见《明大政记》)撰。何应元校。应元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事迹编年记录。《明史·艺文志》未载此书,疑为后人自实录中抄撮而成,托名于礼。有《四库

  • 原始上真众仙记

    见《枕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