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吴县志

吴县志

八十卷。曹允源、李根源纂。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别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嗜学善书。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革命,是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曾任省长、云贵监察使、内阁总理等职。著作丰富,于地志纂辑《永昌府文征》一百三十六卷,保存大量地方民族史料。勤于搜求,又撰《滇西兵要界务图注》、《永昌先贤传》、《九保金石文存》等多种传记。苏州府旧分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兼辖太湖、靖湖两厅,入民国时并为一县。此志初属稿时,原名为吴、长、元三县合志,始作于民国七年,中经作辍,历十四年而始成,定名为《吴县志》。卷一图六,为三县全城图、三县分图、三县乡镇图、官署图、学宫图、太湖全图;卷二至卷八职官表;卷九至卷十七选举表;卷十八至卷五十二舆地考,其子目二十三,为沿革、疆域、城池、山水、乡镇、坊巷、桥梁、文庙、书院、义塾、学堂、公署、古迹、坛庙、祠宇、寺观、第宅、园林、冢墓、水利、田赋、物产、风俗;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兵防考;卷五十五祥异考;卷五十六至卷五十八艺文考;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一金石考;卷六十二至卷六十五名宦传;卷六十六至卷六十八列传;卷六十九传忠节;卷七十传孝义;卷七十一至卷七十四传列女;卷七十五传艺术;卷七十六传流寓;卷七十七传释道;卷七十八至卷七十九杂记;卷八十旧序。此志立图、表、考、传四大纲,而终之以杂记,体例极佳,裁别也妥当。但排印讹脱,校正不精。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苏州文新公司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淑艾录

    十四卷。清代祝洤(1702-1759)撰。祝洤字人斋,原名游龙,海宁(今浙江海宁)人。此书根据张履祥《备忘录》删改而成,并仿朱熹《近思录》体例,分十四类,三百九十五条。全书极力宣扬程朱一派学说,激烈抨

  • 易学滥觞

    一卷。元黄泽(1260-1346)撰。黄泽字楚望,资州内江(今四川内江)人,家于九江。大德中(1297-1307),先后为景星、东湖书院山长,秩满即归,闭门授徒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黄泽著述甚丰,

  • 读史订疑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此书乃是王世懋考证之文。书虽以《读史订疑》为名,而所言未必皆为史事。事实上,此书内容涉及考证方志、杂史、农家类事诸方面,应属笔记之流。如“鸿胪涧昆山龙鱼水”条,

  • 天经或问前集

    四卷。清游艺(生卒年不详)撰。游艺字子六,建宁(今福建建瓯)人。是书分前后二集,此前集。前集就天象日月星辰之运行及风雨雷电霜雾虹霓之类气象问题设问设答,阐明其原由。尤为卓识者,不言占验。全书就历术原理

  • 无事编

    二卷。清项真(生卒年不详)撰。项真字不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诸生,入清时官至景陵知县。《无事编》是项真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拾取成文,漫无风旨,杂引古人故实,但都是引其原文,今古不辨,甚至以

  • 东方学会丛刊初集

    十二种,二十九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丛书是罗振玉旅居天津时刊印的。收入古写本《贞观政要》残卷、日本宽文刻本《帝范》二卷、《臣轨》二卷、明人钞本《四夷馆考》二卷、手稿本清王鲲《话雨楼

  • 坦园六种曲

    清杨思寿(1835-1891)撰。杨思寿,字鹤俦,号蓬海、朋海、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官至候补知府。他博学多才,兼工诗、词、曲、骈文,著述甚多,有《坦园丛书》十四种。《坦园六种曲》收传奇《姽婳封》、《桂

  • 温病条辨

    六卷。清吴瑭(1758-1836)撰。吴瑭字鞠通,仪征(今江苏淮阴)人。年青时习儒,十九岁时因父亲病故,哀痛欲绝,发愤攻医。四年后,其侄又病温,遍请时医治治疗不效。吴瑭因当时初学医术,对温病亦不得要领

  • 江苏海运全案

    十二卷。清陶澍(1778-1839)撰。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进士出身,官至两江总督。道光时,督办海运。有《印心石屋文集、奏议》、《蜀輶日记》、《渊明集辑注》等。陶澍督办海运时,剔除淮北盐

  • 荔枝通谱

    十六卷。明邓庆采撰。邓庆采,字道协,福州(福建福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荔枝通谱》一书。是书是将诸家《荔枝谱》编成为一部书,因此题名为《荔枝通谱》。书中收蔡襄《荔枝谱》一卷,徐《荔枝谱》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