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祯两朝遗诗考
一卷。清陈乃乾(生卒年未详)选。陈乃乾浙江海宁人。究心目录版本之学。《启祯遗诗》自遭毁禁之后,极不易得。海内藏书家,仅获有二三册。武进陶湘所藏十卷本,最为完足。此编用上海王植善及陶氏所藏,两本比勘,著其篇第,考其异同原委,颇为详尽。前有遗诗考后附序。有旧学庵活字本。
一卷。清陈乃乾(生卒年未详)选。陈乃乾浙江海宁人。究心目录版本之学。《启祯遗诗》自遭毁禁之后,极不易得。海内藏书家,仅获有二三册。武进陶湘所藏十卷本,最为完足。此编用上海王植善及陶氏所藏,两本比勘,著其篇第,考其异同原委,颇为详尽。前有遗诗考后附序。有旧学庵活字本。
一卷。明陈其德(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德,字太华,桐乡(今浙江省桐乡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此书卷中“灾荒纪事”条,称其生于万历初年,而书中之记却作于崇祯十四(1641)、十五(1642)两年,由此断定
九十二卷。明李东阳(1447-1516)等奉敕撰。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著有《怀麓堂集》、《燕对录》、《怀麓堂诗话》等。此
为元朝法令文书汇编《大元通制》的条格部分。《大元通制》颁行于英宗至治三年(1323),分四个部分:一、诏制,九十四条;二、条格,一千一百五十一条;三、断例,七百一十七条;四、别类,五百七十七条。全书已
十卷。晋王叔和(生卒年不详)撰。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属山西省)人。关于王氏生平籍贯,颇有争议。王氏生活于魏晋间,早年作过游方医,曾为太医令。他曾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此书传世做出了巨大贡献。此
九十卷。清吴鼎撰。此编采用宋朝俞琰,元朝龙仁夫、吴澄、胡一桂,明朝来知德、钱一本、唐鹤徵、高攀龙、郝敬、何楷十家之说。其论辨去取,别为附录十卷。可能是认为汉、唐旧说略备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儒新义
八卷。黄达劭(生卒年不详)撰。达劭,湖南湘潭人,字吉棠,清代诸生,卒于民初。是诗稿卷一至二,为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品,收诗二百二十五首,为前一集。卷三至四为《蓼西庄集》,
一卷。清陶鸿庆撰。是书为读诸子札记之第十四种。《学行》篇,“以其所葬”,以五臣注本作“其所以葬”。《重黎》篇,“者”读为“诸”,“也”读为“邪”,谊皆精,即《孝至》篇,“宗夷猾夏”,从《广雅释诂》“宗
六十卷,清黄恩彤撰,黄恩彤,(1801-1883),字石琴。山东宁阳人。道光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南盐巡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迁江苏按察使、兼署江宁布政使,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后又随伊里
一卷。清李如淓(约1674年前后在世)撰。李如淓字仲渊,高阳(今属河北保定)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任丰都县知县。著有《行素堂诗集》。是集为其自编。前有李霨序。如淓祖父、父亲均死
一卷。清王咏霓撰。王咏霓字子裳,浙江黄岩人,举人,官至江西知府。本书大旨,以《书序》非孔子作,孔壁所出的十六篇古文之名,也不可信。于是王咏霓就杂引诸经传注、疏、史志以及各家之论,以证其异,异就是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