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听雨楼法帖

听雨楼法帖

① 四卷。清周於礼(1720-1779)辑。周於礼,字绥远(一字亦园),号立崖,云南嶍峨(峨山彝族自治县)人。乾隆十六年(1752)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周於礼书法以苏轼、米芾为宗,笔势雄伟。除该法帖外,另著有《敦彝堂集》、《听雨楼诗草》等。该法帖共四卷,其中第一卷为褚遂良、颜真卿和蔡襄书迹;第二卷为苏东坡兄弟父子书迹;第三卷为黄文节书;第四卷为米芾、赵孟頫书迹。与当时诸刻帖一样,此《听雨楼法帖》亦失于精鉴,而致使选帖殊谬,真伪混杂。有清嶍峨周氏本。② 四卷。清孙阜昌辑。咸丰元年(1851年)刻成,每卷分装四册,收唐人为颜真卿、李邕、贺知章、郭子仪,宋人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皆以墨迹入石。但这些唐宋人书以及题跋并无一是真迹。其中贺知章书,在宋代《秘阁续帖》中仅有数行,郭子仪书,则一切刻本中都不存在。而此刻的贺知章《千字文》、郭子仪《后出师表》皆洋洋大篇,岂不是成了旷世奇宝?此帖中不仅唐宋人之书为伪迹,如明代的王阳明、海刚峰、付青主,清代的姜西溪、张得天、刘墉、王梦楼等,一例伪书。真正真迹者不过王虚舟、曹地山、程京萼数人。另外还有像云南僧人湛福,能刻印,而书实为俗品,此帖也列入书家之中。虽是真迹,但有何保存价值呢?按凡收藏书画者,大都能辨真伪,即使兼有误收,也不能连篇累牍,尽是赝迹。像孙阜昌之类,夸其所藏,且刻石者,世上少有。有太谷孙氏本。

猜你喜欢

  • 蒲塘吟草

    二卷。钱钟瑛(生卒年不详)撰。钱钟瑛字湘蒲,晚号蒲塘逸叟,常熟(今属江苏)人。据“自序”称,钱钟瑛经历了清朝末季和民国初年两个时期,其幼年正逢太平天国起义,壮年又遇义和团运动,晚年赶上了辛亥革命。据其

  • 吟斋笔存

    三卷。清代梅成栋(生卒年不详)撰。梅成栋字树君,天津(今天津市)人。此书是作者的札记,其中诗词评论占多数篇幅,对乡党诗人,尤其是津门诗,记载十分详尽。此书对了解清代诗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屏庐丛刻本。

  • 左传撷华

    二卷。清林纾(1852-1924)撰。林纾字畏庐,一字琴南,别号冷红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学者。生平译著很多,以诗、古文辞见称于时。所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书行于世。

  • 桐城吴先生文集

    四卷。清吴汝纶(1840-1903)撰。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进士。工古文。官冀州知州。游日本,著有《东游丛录》。另著有《易说》、《诗说》、《深州风土记》等。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自群经诸

  • 五经蠡测

    六卷。明蒋悌生(生卒年月不详)撰。悌生字仁叔,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洪武初举明经,任本州训导。此书乃作者为避元末战乱,潜遁蓝田深谷中修研经籍,时有所得,辄笔录而成。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

  • 学案

    一卷。清王甡(生卒年和事迹不详)撰。王甡字无量。金坛(今属江苏)人。此书的宗旨为救补姚江学派之失。首录《四书》之文,列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学案。继以朱熹的《白鹿洞规》,次以程端《蒙董铢学则》

  • 宛邻书屋古诗录

    十二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编辑。张琦,约道光、同治间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嗜读书,其书斋名宛邻书屋。著作颇多。有《宛邻诗》、《白斋诗集》、《战国策释地》等。此集简称《古诗录》。所录诗上始西汉,下至隋

  • 校正孔氏《大戴礼补注》

    十三卷。王树楠(1851-1936)撰。王树楠,字晋卿,号陶庐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四川等省知县多年,官至新疆布政使;对文字训诂、新疆图志、欧西历史,均有研究。青年时曾好骈体文,后力攻

  •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

  • 周易说统

    十二卷。明张振渊撰。振渊字彦陵,仁和(今浙江余杭)人。此编以程颐《易传》、朱熹《本义》为宗,凡诸儒说理可以互相参证处,也旁采并存,标为四例。与《本义》相左但理有阐发处,称“附异”。其互有异同,但与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