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四种

古文尚书四种

二十二卷。清洪良品(1827-1894)撰。洪良品字叙澄,号右臣,别号龙冈山人,黄州(今湖北黄州市)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户部给事中、御史。曾作书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生平著述丰富,重要著作有《古文尚书辨惑》十八卷,《孔子家语验诬记》二卷、《经说征是》一卷,《古韵缓》一卷,《登国奏议》一卷,《古今称谓考》四卷,《诵诗释要》十卷。还撰有《顺天府志》三十余卷,光绪《黄冈县志》二十四卷。东晋梅颐所献孔安国传序的《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为先儒所伪造。此事自宋代吴棫、朱熹等开始有些怀疑。至清阎若璩进一步引经据古,充分陈述《古文尚书》的多处矛盾原因,从此《古文尚书》之伪遂成定论。后毛奇龄曾作《古文尚书冤词》,努力为之辩解,然不能服众,当然也就难以为之平反。只有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提出了一个折衷的观点;《古文尚书》虽属伪作,然而书中的资料实则出于先秦典籍,况且材料博引翔实,也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洪良品的《古文尚书四种》,广征博引,洋洋万言。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古文尚书》的长处,也指出《今文尚书》的短处。据他的自序云:“考古文者异说歧出,其大旨不过数端:一曰汉世古文为二十四篇;一曰杜林《尚书》为安国真古文;一曰亡于东汉,晚出古文非汉学;一曰《汉志》古文止十六篇,无二十五篇;一曰魏王肃伪造古文孔传;一曰古文亡于永嘉、梅颐所上为伪本;一曰古文之伪定于朱子。此唱彼和,并为一谈。余特撮其机要。为《考》三篇,《论》三篇,《辨》四篇,《说解》各一篇,务使是非昭然,不容稍有蒙混。”显然,洪良品的这些观点,是根据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观点而发的议论。洪氏《古文尚书释难》、《古文尚书析疑商是》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书中有些说法不一定恰当。《古文尚书四种》目录:清洪良品撰《古文尚书辨惑》十八卷、《古文尚书释难》二卷、《古文尚书析疑》一卷、《古文尚书商是》一卷。此书现有稿本和清光绪年间铅印本两种本子行世。广东东莞伦氏曾取稿本与刻本校勘,其校注题于书眉,并考证了此书篇章次第。

猜你喜欢

  • 经传考证

    八卷。清朱彬(1753-1834)撰。朱彬字武曹,号郁甫(一作郙甫),江苏宝应(今宝应县)人,经学家。乾隆乙卯举人,与刘台拱是中表兄弟,并且齐名。长成后与刘台拱、王念孙、汪中等互相切磋,同为训诂、文字

  • 赤庐札记

    一卷。清代丁泰(生卒年不详)撰。丁泰字履叔,平湖(今浙江省北部)人。此书主要内容为杂论与考证经义,自《周易》到《孟子》仅有二十节,但说经部分不盲从于旧注,较为实事求是。书中还引了许多清代儒家学者的驳论

  • 集古梅花诗

    ① 二卷。明沈行(约1424年前后在世)撰。沈行字履德。钱塘(今杭州)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此诗集上卷为七言律诗一百二十首;下卷为七言绝句二百四十首,集唐宋元人诗句以咏梅花。首有弘治十年(1479)夏时

  • 贻安堂集

    十卷。明李春芳(约1561前后在世)撰。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福建兴化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第一,以修撰授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隆庆初官至中极殿大学士。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

  • 有兰书屋存稿

    四卷。清石球(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石球字鸣虞,嘉定(今上海)人,生卒年均不详。石球工诗,其近体诗颇有风致,而骨格未坚。徐树绅序称球自评生平踪迹,少所涉历,无瑰伟奇特之观,故亦罕沈博绝丽之作。该书

  • 东周列国志

    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明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清蔡元放编。蔡元放号野云主人、七都梦夫,清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曾评点陈忱著《水浒后传》。《东国列国志》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事起自周宣王

  • 论语骈枝

    一卷。清刘台拱(1751-1805)撰。台拱字端临,江苏宝应(今江苏宝应)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官至丹徒县训导。著有《刘端临遗书》,是书为其中的一部分。是书虽辩说不多,而持论精核。台拱本

  • 汪本隶释刊误

    一卷。清黄丕烈(1763-1825)撰。丕烈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乾隆举人,官分部主事。为著名藏书家、校勘家。《汪本隶释》是清钱塘(今杭州市)日照据昆山(今属江苏)徐乾学专

  • 目录学

    二十卷。清耿文光撰。耿文光(约1869-1939),字斗垣、西山,号苏溪渔隐,灵石(今山西介休)人。其父曾为书商,家多藏书,光绪年间以万卷精华楼藏书编成解题书目《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此书虽然名曰“目录

  • 王刘异同

    五卷。清代黄百家撰。此书宗旨是进一步阐发“致良知”等学说,并用清代学者刘宗周的“慎独”学说来弥补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缺漏之处。书中首先论述了王守仁、刘宗周二家学说的不同之处,继而又论述了两家学说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