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历代石经略

历代石经略

二卷(光绪九年陈州刻本)。清桂馥(1736-1805)撰。馥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此书根据顾炎武《石经考》、《金石文字记》、朱彝尊《经义考》诸书以及当时诸儒之说,而加以论述。内容包括上下七代。其中所列诸条分为三类,一不言汉石经为一字三字;二误以汉石经为三字;三考定汉石经为一字。尽破前人之惑,极为精审可据。书中还附有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以证明称汉石经为鸿都石经是错误的,也很详备。只是对于魏三体石经,此书引证并信从了朱彝尊的观点。朱说:“按魏石经本属三字,惟《典论》一卷乃一字耳。世传经为邯郸淳所书,而《晋书·卫恒传》谓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其非淳书明矣。《赵至传》云:‘年十四,诣雒阳,游太学,遇嵇康於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嵇绍亦曰:‘至入太学,睹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然则正始石经,实康等所书也。”但是,根据《晋书·儒林传》,赵至死于太康中,年三十七。姑且假定他是正始九年生的,太康二年死的,恰好三十七岁。魏石经立於正始中,当时赵至还未出生,怎么会有遇见嵇康写石经的事呢?必定是传闻失实,不可依据。至于晋石经,恐怕也并无其事。瞿中溶《汉石经考异补》说:“顾亭林《石经考》以《晋书·裴传》之语,即列为晋石经。愚谓裴之刻石写经,殆是因奏修国学,并写刻石经缺失者,以补完之耳。或实有别刻之意而未行,故於晋书本纪,洎他人传,皆未之及。岂可即据以为晋有石经之证。”瞿氏之说是对的,桂氏此书沿袭了顾氏的错误。至于桂氏认为顾氏於唐石经据补本校勘,故多不合,则足见桂氏还是自具慧眼,不是尽随人作计的。至于孟蜀石经,刘体乾所藏的宋拓本《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残卷,经、注共有四万六千四百多字,这些桂氏不及见,自然无从论之。金石经即宋嘉祐二字石经,丁艮善(即代吴重熹校刻此书者),在书后附识曰:“《春明梦余录》言,九经石刻,旧在汴梁,金人移置于燕,今不复存。盖燕之石经,即宋汴学二体石经,杨南仲所书者。金人但移《礼记》《春秋》等石,余者仍留汴学,后或移於他处。今祥符尚有《周易》残石,《尚书》残石,陈留又有《周礼》残石可证。然则燕学石经,既非金刻,不得曰金石经。”这确实可以补正桂书。

猜你喜欢

  • 碧里杂存

    一卷。明董谷撰。董谷,字顾甫,海宁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安义、汉阳二县知县。为人为政廉静不苛。自号碧里山樵,又曰汉阳归叟。著有《续澉浦志》等。《碧里杂存》是杂纪琐闻的笔记小说,写的多是齐东方面的事。节中

  • 国政贸易相关书

    二卷。英国法拉(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口译,无锡徐家宝笔述。法拉始末未详,据书前自序知他曾任英国法官,其书成于光绪九年(1883),伦敦麦密兰印书会曾向法拉约稿撰写此书,并托遮风

  • 无闻堂稿

    十七卷。明赵釴(约1556前后在世)撰。赵釴,字子举,一字鼎卿,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著有《古今原始》(已著录)。是集为赵釴诗文集

  • 宋学士全集

    三十六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溍。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深得太祖宠信。后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戍茂州

  • 李诗钞述注

    十六卷。明林兆珂(约1589前后在世)撰。生平详见《毛诗多识编》辞目。是集为其守安庆时所刊。因李白游迹多在安徽,故选诗为注刻之。集中之诗分体选钞,每篇首笺故实,终加阐发。亦颇以考订为重,欲超过萧士赟、

  • 大学义疏

    一卷。日本西师意撰。师意号金城子。致力于圣贤之学,又博通新学。此书大意,以为圣教可崇,躬行之才能知其真旨,然不可不喻以时势。西方人解释耶稣经卷,多参考实学新理,故布教少有滞疑,故认为说古以不遗新为宗旨

  • 诗辨坻

    四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生平详见《声韵丛说》条,是编评历代之诗,首为总论,依次为经、逸、汉至唐、杂论、学诗经录、竟陵诗驳议,最后以词曲压卷。“坻”者,取扬雄“所作方言如鼠坻之与牛场,用

  • 青屿稿存

    清张安絃(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张安絃,字琴父,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是稿存无卷数,有人评论称其文以才气胜,而喜于修饰;其诗音节疏放,辞语尚欠锤炼。故而无传世名篇。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总目》列入

  • 周易解注传义

    四十八卷。清彭申甫撰。彭申甫字丽崧。湖南长沙人。道光乙未(1835)举人,候选通判。书中对李氏集解、王氏易注、程氏易传、朱氏本义的原文全部采录,并把陆氏《经典释文》、孔氏《周易正义》及汉魏晋南北朝、隋

  • 天都阁藏书

    二十五卷。明程允兆(生卒年不详)编。允兆,字天民,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不详。允兆富藏书,取天都山以为其阁名。书成于天启七年,版式全仿闵景贤的《快书》。所录自《钟嵘诗品》以下共十四种(《北京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