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南田县志

南田县志

三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厉家桢、吕耀钤修,吕芝延、施仁纬纂。厉家桢,民国年间任南田县县长。此地旧属宁波府,四面滨海,明代与定海、玉环,皆在封禁之列,海中十洲,以大佛头山为主,共大小一百零八岛。清光绪初,始开放招垦,设抚民同知于此地,民国初,又立县设长官,治属新设。此志为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全书三十五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至卷四为图六,卷五至卷二十三为表十七,卷二十四为党务,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四为志十,为地理、庙祀、寺观、户赋、武备、古迹、风土、人物、金石、艺文、杂志,卷三十五为开禁故事。此志文笔殊未雅驯,然图绘甚精,用新法缩印,较之画风景者更胜一筹。①八卷,首一卷。清王梦弼、邵向荣纂修,王梦弼,商邱人,乾隆年间任镇海县知县。镇海,唐朝时为望海县,自梁改定海,迄清初尚沿用。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将昌国县改为定海县,而改定海为镇海。此志为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共八卷首一卷,分为:卷首舆图。卷一建置、星野、形胜、疆域。卷二山川、水利、田赋。卷三学校、武备、海防、城垣、署廨。卷四典礼、祠祀、风俗、物产、详异、蠲恤。卷五职官、名宦、选举。卷六人物,其子目自名臣以次,共十二。卷七流寓、列女、仙释、寺观、古迹、墟墓。卷八艺文。共八卷三十目。此为改县后第一志。故于二十六年前,仍称定海,而山川、土田、官师、民物,旧隶镇而新属定者,析归定志,皆不复载,断限殊为明晰。现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樽增补印本。②四十卷。清周云章等修,俞樾纂。周云章光绪初年任镇海县知县。此志为光绪五年(1879)鲲池书院刻本。此志乃继乾隆志而作,较旧志,体例整严,去取得当。③四十五卷,首一卷。民国盛鸿焘、洪锡范修,王荣商、杨曾敏纂修。敏盛鸿焘字蔚堂,广东香山人,光绪八年举人,曾任镇海县知事。杨曾敏字逊齐,慈溪人,光绪五年举人。此志为民国十二年(1923)修,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此志纪载历代事实,断自清末,人物以卒于清末者为限。此志体例完备,不滥不蔓,其辨正旧志之误,极精审,为民国志中之佳者。

猜你喜欢

  • 东湖志

    二卷。清特通阿撰。特通阿,曾任台州府知府。东湖在台州府崇和门外,特通阿任台州府知府时,选郡士洪震煊、沈阿斗、郭协寅共为纂述,书未竣,而人因故散。特通阿复属郡学博沈淖成之,实非其自作。《东湖志》嘉庆九年

  • 李子田文集

    四卷。明李蓘撰。李蓘,字于田,号黄谷。河南内乡人。生卒年未详。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贵州提学副使。著有《黄谷琐谈》等。其文章沿循历城、太仓之派,其持论则合儒、释为一。此集对孟子

  • 戊申立春考证

    一卷。原题明路士登订。是编首书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岁立春正月节,历以洪武初钦天监监正《元统大统历法》推,推天正冬至得岁前十一月初四日癸巳正月初刻冬至得岁前十二月二十日戊寅亥初三刻立春。考古时只云某日冬至耳

  • 卫生集

    四卷。明周宏(生卒年不详)撰。周宏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前有正德十五年(1521)自序,又有五言律诗一首,语言浅俗。书中医论外感皆取法于仲景,内伤皆取法于李杲,湿热取法于刘完素,杂病取法于朱震亨。论说公允

  • 古籀汇编

    十四卷。近代徐文镜(生卒年不详)辑。文镜浙江临海人。是书由清汪立名《钟鼎字源》、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近人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容庚《金文编》、罗福颐《古玺文字征》、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汇辑而成,

  •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植党》、《好名》、《营私》、《

  • 碧城仙馆诗钞

    十卷。文钞一卷。清陈文述(1771-1843)撰。陈文述,字退庵,又字怡道,号云伯,别号颐道居士。杭州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累官上海等县知县。工西昆体,极似吴伟业。著有《诗髓》、《颐道堂集》、

  • 天主实义

    二卷。明朝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详见《乾坤体义》条)撰。此书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共二卷、八篇。首篇论天主始制天地万物而主宰安养之;第二篇解释世人错认天主;第三篇论人魂不灭,大异禽兽;第四篇辨释鬼

  • 李中丞文集

    二卷。明李涞(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李涞,字源甫,号养愚,江西雩都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著有《李中丞文集》。是集为康熙十年(1671年)其里人易学实所

  • 盦斋丛书

    二十一种,四十四卷,清徐乃昌(生卒年不详)编。此丛书所收著作二十一种,多为乾、嘉、道、咸四朝鸿生巨儒的著作,后附徐乃昌自己的著作。徐氏曾游学京师,孰悉当时学者的著述,主张。丛书所收如田普光《后汉儒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