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义图解

六义图解

一卷。明王应电(其生平未详)撰。所谓六义,即六书。此书以图解的形式说明六义的相互关系与演进过程。其排列顺序是,先象形,次指事,次会意,次转注假借,次谐声。按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释之者凡三家:(1)郑玄引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2)班固《汉书艺文志》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3)许慎《说文叙》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三说次第颇不相同,但后世学者大都以转注、假借系于谐声之后,而王氏则与众不同。《续修四库提要》云:“按文字起源,肇自象形,讫乎形声,而文字孳乳大备。文字既备,则转假二事寄居其后,于义何居?窃尝因文字演进之序考之,初民社会未有文字,表达言语惟赖绘画,渐进而至单纯之象形。夫形与声不能离乎意,则意实寓于形声之中矣。既制文字,或单形以见意,或复形以示意,是义由形生。许书所谓象形、指事、会意者,无宁谓以形衍。象形之术绌,必缘声以为用,先有音矣。择其声之相近者,引申缘傅以为称,文字以之孳乳,是谓假借。假借之法,困于专名,故数字之义共于一名,久之则混淆漫澶而文字坏。智者虑其久而莫之踪迹也,于是立转注一法,以声注形,形还注声,形声相益,而文字浸多,许书又谓之谐声。由是言之,转注假借二端,实文字由会意进至谐声之枢纽。应电此书,列转注假借于会意形声之间,其说似创,而理实精也。”(孙海波)是书见于元陶宗仪所辑《说郛》卷八十五。按:本书依《四库提要·经部小学类存目》著录《同文备考》八卷,附《声韵会通韵要粗释》二卷,题为“明王应电撰”,并谓“其学出于魏校”。而此王应电所撰《六义图解》却入于元陶宗仪所辑《说郛》中,题为“宋王应电撰”。然则历史上果有两个治小学的王应电吗?以《六义图解》考之,实出于明赵古则的《六书本义》、《六书相生诸图》。因此,《六义图解》入于《说郛》,大抵是重校《说郛》的明人陶珽所为,王应电绝非宋人。

猜你喜欢

  • 治平胜算全书

    十二卷。清年羹尧(?-1725)撰。年羹尧,字允恭(一作亮工),汉军镶黄旗人,湖北巡抚遐龄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累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行军所至,杀戮甚众。为雍正心腹大臣,备极宠荣。

  • 后村别调

    一卷。宋刘克庄(1187-1269)撰。刘克庄生平详见《后村集》辞目。是集又名《后村长短句》、《后村先生长短句》、《后村居士诗余》。原附载《后村集》中,由毛晋摘出别刻,编为是集。克庄于宋末以诗闻名,张

  • 思文大纪

    八卷。一名《三山野录》。佚名撰。有人称是戴笠撰,但不知所据。该书又名《思文纪略》。用纲目体专记南明唐王监国福建史事。起弘光元年(1645)六月,至次年九月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凡朝章大政、诰敕

  • 谚说

    一卷。清毛先舒撰。毛先舒(1620-1688)字稚黄,后改名骙,字驰黄,钱塘(今浙江余杭县)人。明诸生,入清不仕。先后从陈子龙、刘宗周学。喜音韵之学,工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

  • 柳枝集

    二十六卷。明孟称舜(详见《酹江集》十卷残本)编。此集题孟称舜评点、潘可传订正。收元、明人杂剧二十六种,其内容多写爱情故事。风格以“婉丽”者为主,取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意,名为《柳枝集》。其中元

  • 蔬斋厞语

    四卷。明沈大洽(生卒年不详)撰。沈大洽,号愚公,又号雪樵,杭州(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卷首吴之鲸序中说:“武林高士坊有梅花屋,明圣湖有读书舫,表忠观右有蔬斋,法华山有万竹庐,愚公随意偃息”

  • 桂苑诛丛

    一卷。隋诸葛颍(生卒年不详)撰。清黄奭辑。诸葛颍,字汉,建康(今南京市)人。八岁,能属文。初仕梁,侯景乱,奔齐,炀帝继位,迁著作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诸葛颍《桂苑珠丛》一百卷,无名氏《桂苑珠丛略要

  • 金石文字记

    六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详见《求古录》条。书中著录汉以来碑刻三百余种,以时代为序,每条下各缀以跋;无跋者,亦署立石年月及书写人的姓名。在考证中,力求辨正伪误。后门人吴江潘耒又补遗二十余种。碑字间有异

  • 全易十有八变成卦定议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书以为数九则满,数六则谦,谦则益。所以大易总不外九损三,变为坤六。坤六益三,变为乾九。或乾九坤六交相损益,十有八变以成卦而已。自以为《易经》成卦之论至此而定,故以“定议”名之。《四

  • 论语颜氏说

    一卷。刘宋颜延之(384-456)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延之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今有《颜光禄集》辑本。子、史、志都未言及颜注《论语》。只皇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