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经今古文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

儒家学派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佚。汉初,除挟书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经典逐渐齐全。人们将凭记忆背诵,靠师徒口耳传授下来的五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教本,称为今文经,把从民间或孔壁挖掘搜集的,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书写的儒家经典, 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记录文字,读法不同,而且各有师承,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经典看作是政治课本,穿凿附会,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在治经过程中,夹杂谶纬迷信成份,把经学阴阳五行化。古文经学派把六经看作是古代历史资料,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举大义,不为章句之学,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之说。西汉时,今文经学派兴旺发达,立有五经十四博士,占据统治地位。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不得列入学官。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传》、《毛诗》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派博士和执政大臣的反对。汉平帝时,王莽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将《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列于学官。汉光武帝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传播。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相形之下,今文经学虽得统治者扶植,但由于烦琐、妖妄,而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博通古、今文经,以古文经为宗,杂揉今文、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经今古文之争暂告平息。古文经学派在魏晋、隋唐时影响较大,宋明时衰落。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今文经学派自东汉衰落后,至清末再次复兴,主张变法,托古改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才逐渐消声匿迹。

猜你喜欢

  • 西秦

    十六国之一。鲜卑贵族乞伏国仁建立。淝水战后,前秦衰落。建义元年(公元385年), 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定都于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境内)。在位四年死,其弟乞伏乾归继立,脱离前秦控制。太初七年(公元

  • 袄教

    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又称火袄教、火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六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创立,六世纪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时袄教渐盛,信者颇多,两京均建有袄祠。

  • 广学会

    英美帝国主义分子在中国设立的编印宗教书刊的文化侵略机构。1887年(光绪十三年)山英美传教士创立于上海。会员有李提摩太、韦廉臣、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等人。初名为国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中国海关总税务

  • 北魏

    朝代名,北朝之一。鲜卑族拓跋部所建。淝水战后,鲜卑族拓跋部酋长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纠合旧部,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集会,即代王位。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曰魏

  • 撒八、窝斡起义

    西北路契丹人民的反金大起义。海陵王发兵南下攻宋,强征西北路(今内蒙正蓝旗一带)契丹丁壮从军。正隆五年(1160年)撒八聚众反抗,杀金签军使及招讨使,夺兵甲三千副,推举都监老和尚为招讨使,举行起义。山前

  • 陈颙起义

    南宋初年江西农民起义。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七月,陈颙领导虔州(今江西赣州)数千农民举行起义,攻雩都(今江西于都)、信丰(今江西信丰)等县。次年四月,攻克循州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十一月,攻克武平

  • 铁路国有政策

    1910年5月23日 (宣统二年四月十五日)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铁路协定,联合逼迫清政府向其借款修筑川汉、粤汉两铁路。次年,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尚书后,向清廷提出把各省铁路收归国有、借款兴办的具体

  • 马泰、高胜起义

    东汉末年益州农民起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泰、高胜在郪(今四川中江东南)领导农民举行起义,反抗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刘备的统治。起义群众达数万人,后转战资中县,被犍为(治今四川彭山东)太守

  • 细君嫁乌孙

    汉武帝以宗室女刘细君至西域和亲乌孙(初在祁连—敦煌间,汉文帝时西迁至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以拒匈奴之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至乌孙,建议乌孙东迁故地,汉将遣公主为乌孙夫人,

  • 楚王刘英之狱

    汉明帝时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英,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由楚公进爵为楚王。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年喜好黄老之学,学为浮屠。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有人告发刘英结交方士,作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