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1年(咸丰六至十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特权,英国制造“亚罗”号船事件,于1856年10月23日(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武装进犯广州,正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英军一度攻入省城。翌年,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军扩大侵华战争,同时照会法、美、俄三国政府,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法国政府遂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东来,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美、俄两国政府则派专使同英法密切配合。同年12月29日(十一月十四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叶名琛(先囚香港,后解印度,一年后死于加尔各答),广东巡抚柏贵投降,英法联军于广州建立傀儡政权。1858年4月(咸丰八年三月),英法公使率领军舰到达大沽口外, 5月20日(四月八日)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扬言要进犯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于6月26、27日(五月十六、十七日),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和美国借口“调停有功”,分别在6月13日(五月三日)和6月18日(五月八日),先行胁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中美《天津条约》。7月初(五月底)英法联军南撤。11月(十月),桂良、花沙纳又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早在5月(四月),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就以武力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强行割去中国东北大片领土。清廷嫌《天津条约》太苛,意欲“修约”;英法侵略者为了保住并扩大侵略权益,再次挑起战端。1859年(咸丰九年)初,英法分别任命普鲁斯和布尔布隆为新任驻华公使, 6月(五月),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率舰到大沽口外,美使华若翰亦率舰随行。清政府以大沽设防为由,指定各国公使由北塘登陆赴京换约,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蓄意挑衅,坚持从大沽沿白河经天津进京。6月25日(五月二十五日),英法联军突然进攻大沽炮台,守军不顾清廷指令,奋起抵抗,击沉击伤敌舰十只,伤毙敌兵四百六十余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舰队在美舰接应下败退。美使华若翰则按清政府指定路线,由北塘经津入京换约。1860年(咸丰十年)初,英法两国政府增兵扩大侵华战争, 4月下旬(闰三月初)英法联军侵占舟山,随后相继攻陷大连湾和烟台,陈师大沽口外。由于负责天津防卫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尽撤北塘防务,专守大沽,英法联军遂于8月1日(六月十五日)攻占北塘, 8月21日(七月五日)侵占大沽。8月24日(七月八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于求和,而英法侵略者却决意侵占北京。9月9、10日(七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英法联军相继自天津北上,直逼北京。9月22日(八月八日),咸丰皇帝仓皇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委派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向侵略者投降议和。10月13日(八月二十九日),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英法联军对北京进行了野蛮的洗劫,特别是对位于西北郊的圆明园劫掠一空后, 纵火烧毁。奕訢在俄使伊格纳切夫居间“斡旋”下,于10月24、25日(九月十一、十二日)分别与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了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俄使借口“调停有功”,于11月14日(十月二日),胁迫奕訢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11月1、9日(九月十九、二十七日),法军和英军先后撤出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经过这场战争,中外反动派进一步勾结,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 韩德让执政

    辽太祖阿保机攻占蓟州时,玉田地主豪族韩知古降辽,受命总管汉人事务。其子韩匡嗣于景宗时又先后任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匡嗣子韩德让先以代父镇守南京(今北京)大败宋兵有功,擢为辽兴军节度使、南院枢密

  • 立宪派请愿运动

    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为要求清政府早日实行宪政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又称立宪运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欺骗人民抵制革命,开始玩弄“预备立宪”骗局。立宪派对清政府宣布立宪拍手叫好,

  • 宋平后蜀

    北宋攻灭四川孟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宋初,孟氏统治下的后蜀境内富庶而政治腐败。宋平荆湖,使后蜀统治集团惶惧无措。权臣王昭远谋与北汉联兵,夺联关陕,御宋保蜀。宋朝侦知此事,便抓住了灭蜀的口实。乾德二年(公元

  • 侯景之乱

    南朝梁武帝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原为东魏大将。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侯景以其领有的河南七州十三镇之地,叛魏降梁。梁武帝贪图土地,派肖渊明率兵北上接应。遭东魏军袭击,肖渊明战败被俘。东魏

  • 三说、四说法

    又称三分、四分法。北宋召募商人向西、北沿边入纳粮草以供军需的措施。初,商人向边境地区输纳粮草,按地里远近折价偿以东南茶叶,或径付现钱。至道元年(公元995年), 因茶叶不足,改为一分支现钱,一分支香药

  • 阿思本舰队

    一称阿思本事件。1862年(同治元年)奕訢接受署总税务司赫德建议,奏准委托回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购买英国兵船,以为进攻天京之用,先付六十五万两,买七只(四大三小)装备大炮的兵船。后又追加十五万两。

  • 熹平石经

    汉灵帝熹平年间刻石的儒家经典。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汉朝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谬。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郎中蔡邕和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六经文字,得汉

  • 中书省

    官署名。秦、汉初置中书谒者,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令,西汉后期改以士人为中谒者令,皆系皇帝侍从,掌传宣诏命,并非行政机构。曹魏时置中书监、令,始立常设机构,秉承君主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后称中书省。

  • 九世之乱

    商朝前期自仲丁至阳甲五代九王统治期间,由于王位继承制度不固定,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造成统治秩序的混乱,国力因而受到影响,同盟诸侯也不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

  • 同光新政

    见“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