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乘机要挟清政府交出军政大权;就任清内阁总理大臣后,又软硬兼施,诱胁革命方面妥协,觊觎全国政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积极给以配合。由英驻汉口领事出面“调停”,首先与革命方面达成武汉地区的停战协议。革命党人对袁存有一定幻想,希望他能倒戈北向,正在汉口开会的各省都督代表会议议决与袁世凯进行议和谈判。1911年12月18日(宣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革命方面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举行谈判, 是为“南北议和”。议和开始, 英、美、法、俄、日、德等国驻上海总领事就照会双方代表,声言若战争持续下去,“将使外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的危险”,要求尽快达成协议,停止冲突,实际上是为袁张目,威胁革命方面向袁妥协。在正式的和谈中,双方就采用共和或君宪的政体问题相持不下,争论激烈,而实质性的谈判却在会外进行。钻进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拥袁为己任,压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在内外胁迫下,革命派作出让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虽曾致电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但袁仍恐诺言不能兑现,立即破坏和谈,对南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帝国主义也公然指责议和破裂革命方面“实尸其咎”。立宪派等更加紧活动制造必须对袁让步的舆论。孙中山被迫再次声明只要袁世凯履约实现共和,保证“辞职让位”。袁世凯得到南方确切保证后,开始对清室“逼宫”。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9年北洋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和西南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之间又进行过一次“南北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与日本争夺中国的控制权。日本支持的北京政府和英美支持的广州军政府,于1919年2月各派代表在上海开会议和。这次议和实际上是南北军阀之间划分地盘和分配帝国主义银行团准备给予的贷款的谈判,由于分赃不均,彼此争吵不休,未能达成协议, 5月和谈宣告破裂。

猜你喜欢

  • 宗法制

    我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并且维系不同等级贵族上下级关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产生于西周,是由古代父家长制结合周代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制定的。其表现形式为:周王自称天子,被确定为天下的大宗

  • 二程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所倡导学说之统称。宋代思想家多以理(或“天理”)、气来论证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二程皆曾从学于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颢以“天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根本,于伦理上则体现

  • 元末红巾军

    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以红巾裹头并举红旗为号。故名。又,起义者烧香拜弥勒佛,亦称香军。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率红巾军首义颍州(今安徽阜阳)。之后,红巾军遍及各地。刘

  • 陈州之役

    唐末黄巢起义军撤离长安后与唐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和三年 (公元883年)五月,黄巢率十五万大军由长安撤至河南。前军大将孟楷一举攻克蔡州(今河南汝南),降其节度使秦宗权,遂连兵攻打陈州 (今河南淮

  • 景龙之变

    太子李重俊率兵诛武三思事件。中宗复位之后,韦后私通武三思(武则天之侄),将其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次子武崇训,相互勾结,左右朝政,排斥打击废武复唐的功臣张柬之等。韦后因太子李重俊非其所生,欲废之。武三思、

  •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清政府为了稳定税收额数,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 求贤令

    曹操选官用人的诏令之一。曹操统一了北方,为加强统治力量,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颁布了“求贤令”。令文说: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之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他们所遇到的

  • 李定国抗清

    清初张献忠余部的抗清斗争。李定国是陕西榆林县的农民,从十岁参加起义,张献忠死后,他坚持抗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前,李定国、孙可望等向桂王表示愿与明政府联合抗清,遭到桂王政府的拒绝。后南明政府

  • 燕国禅让

    战国中期燕国统治集团效法“禅让”的政治事件。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燕王哙因受禅让说的蛊惑,乃效法尧、舜,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自己反为臣,自三百石俸禄以上官吏皆由子之任免。子之当了三年国王,

  • 王仙芝、黄巢起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领导者为王仙芝和黄巢。二人均系私盐贩出身,见多识广,富于斗争经验。唐末懿宗、僖宗时,关东地区水旱频仍。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大旱, 自潼关东至海滨,夏麦只收一半,秋谷几乎全无。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