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内朝官

内朝官

又称中朝官。西汉前期,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丞相均由开国功臣列侯担任,统领百官,总理政务,位极尊隆。汉武帝为提高皇帝威权,削弱丞相权力,一反惯例,任用布衣公孙弘为丞相,并封其为平津侯,使丞相处于皇帝掌握之中。又改太尉为大司马,冠以大将军之号,兼握政务及军事大权。同时,汉武帝又从贤良文学或上书言事人中,选拔一些人为皇帝高级侍从官,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称号。这些人随侍皇帝左右,参与国家大政决策。汉武帝还选用宦官为中书,掌尚书之职,出纳章奏,典掌机要。这就逐渐形成了由大司马, 左、右、前、后将军和侍中、常侍、散骑、给事中、尚书等官吏组成的“内朝官”,和由丞相为首的朝廷正式政务机构官僚组成的“外朝官”相对立。由皇帝的亲近侍从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上的决策机关,而“外朝”,则变成了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内外朝的形成,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 密宗

    中国的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密宗。唐开元年间在中原传播,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经》、《苏悉地经

  • 符离战役

    或称宿州战役,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南宋孝宗即位后,锐意收复失地。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北伐。四、五月间,张浚集十三万大军渡淮,以李显忠、邹宏渊为正副招讨使

  • 剌钵制

    金初承袭辽“纳钵”制度,皇帝外出游猎称“刺钵”,或亦建行在,称行宫。熙宗在混同江及临潢好水川(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附近),撒里乃(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北),海陵王在中都西南大房山、良乡(均在今北

  • 好水川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二月,宋探知西夏元昊谋发兵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主持泾原路军事的韩琦乃在镇戎军(今宁夏固原)集合军队数万,命大将任福指挥出击。西夏军佯败撤退

  •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创制后,约于天赞(公元922年——926年)年间,阿保机皇弟迭刺又仿回鹘文,并吸收汉字某些成分,制成一种自上而下连续直书、笔画比较精简的单音缀方块字, “数少而该贯”,称“小简字”,即俗所谓契

  • 会通河

    河名。元代大运河的一部分。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采纳寿张县(今山东梁山西北)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建议,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与边源等勘测地势,命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

  • 美日联合侵台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殖民主义者都想侵略台湾。1867年(同治六年)美国借口失事的“罗佛号”船水手在台湾遇害,出动军队在琅(今恒春)登陆进攻,被高山族群众击退,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以

  • 王翦乞田

    战国末年,秦将王翦伐楚临行时向秦王嬴政(即秦始皇)乞田的故事。起初,秦王用李信言,使其带领二十万兵伐楚,结果大败;乃改用王翦言,使其带领六十万兵伐楚,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翦行前,向秦王

  • 王官之役

    春秋时期秦穆公对晋发动的一次战役。秦穆公在崤之战败于晋国后,引咎自责,仍然信任这次战争中被晋国俘获过的秦军统帅孟明视等人,激励他们向晋国报仇雪耻。两年后,秦穆公命孟明视等人将兵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

  • 包衣

    满语,意为家内奴隶。满语称奴隶为“阿哈”,家内奴隶称“包衣阿哈”,简称“包衣”。清入关前,凡所获各部落俘虏均编为包衣,分属八旗,属上三旗者,隶内务府,充骁骑、护军、前锋等营兵卒。属下五旗者,分隶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