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梅绕庄笺注唐诗七言律》。清赵臣瑗撰。臣瑗字二安,蓉江(今江苏江阴)人,岁贡生,约生活于康熙年间。赵氏在此书自序中认为“诗莫难于律,律莫难于七言”,今人学诗均从七律始,而又觉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
【介绍】:李贺作。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却觉凄凉忧愁,因为家贫亲老,只好借弹琴来排遣愤闷。头两句以乐景与愁情相对,而倍增其愁;次二句不说家贫无钱,无舞妓相娱,却说只有形如莱子钱的榆荚,只有像舞妓腰般柔软
杜鹃鸟的别称。相传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啼,其声凄切,故诗文多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武元衡《望夫石》:“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介绍】:杜牧《遣怀》末二句。是对扬州冶游生活的追悔。“青楼”本指华美精致的楼房。汉魏六朝人歌咏美人多用“青楼”。杜牧用此指妓女住所,后人遂专指妓院。薄倖,犹言薄情、负心。
【介绍】:字处仁。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其家世代以农为业。大历中,转运使刘晏荐为校书郎。改河南偃师县尉。建中中,为太常博士。从德宗出奔奉天,改膳部员外郎兼博士。贞元初,迁水部郎中,充太子
悠远。杜甫《白沙渡》:“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又称“三平切脚”、“下三连”。指诗句末尾三字都是平声。三平调是古体诗三字尾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古诗中应用最广,有的甚至全篇用三平调,如元稹《周先生》。三平调是古体诗的句式,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如有,则上
【介绍】:孟云卿作。这组诗当写于安史乱中。第一首表现战乱带来的祸患,“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二句,正是当时悲惨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耸人听闻,惊心动魄,故“为当代推服。”(《唐才子传》卷二)第二首旨在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二·释道安》:“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后因以用典称誉高僧。齐己
【介绍】:诗题一无“一绝”二字。杜牧大中四年(850)由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将赴任而作此诗。此时杜牧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之治。即将离京,想到自己宜致身治国,故颇有魏阙之思。但又回想,自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