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猜你喜欢

  • 马思聪

    【生卒】:?—1519【介绍】:明福建莆田人,字懋闻。弘治十八年进士。知象山县,修复二十六渠,溉田万顷。累迁南京户部主事,督粮江西,驻安仁。值宁王朱宸濠反,被执系狱,不屈,绝食六日死。

  • 周权

    【介绍】:元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陈完

    即田敬仲。陈厉公子。为陈国大夫。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介绍】:春秋时陈国人。陈厉

  • 孙英

    【介绍】:英一作瑛。明初河南陈州人。明太祖成穆贵妃兄。洪武初访得之,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赐第京师,改任户部尚书。

  • 罗章衮妻杜氏

    【生卒】:?——1646淳化(今属陕西)人。丈夫早卒。顺治三年,战乱,城破后投井死。

  • 长沮

    【介绍】:春秋时隐士。与桀溺耦耕,孔子路过,使子路往问渡口。长沮、桀溺讽刺孔子挽救西周制度所作努力徒然无效。

  • 李翰

    进士登弟。官至侍御史。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常爱在音乐伴奏下著文。(190下/5049,参见《新唐书》)【介绍】:唐赵州赞皇人。李华宗子。擢进士第。初为卫县尉,累迁左补阙、翰林学士。代宗大历中,病免,客

  • 南居益

    【生卒】:?——1644字思受,渭南(今属陕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筑城镇海港,擒海贼高律,海患平息。迁工部右侍郎,得罪魏忠贤,削籍归。崇祯时,官至工部尚书。疏救

  • 邓汝相

    【介绍】:明江西南丰人,字仲弼。嘉靖举人。授祁阳知县,多善政,升云南宾州知州。未几,谢病归。居家二十余年。终年八十。有《南溪集》。

  • 陈恕

    【生卒】:946—1004【介绍】:宋洪州南昌人,字仲言。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历大理评事、通判澧州,以强干闻。累迁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颇用心计,革去宿弊,太宗深器之。迁给事中、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