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管仲

管仲

【生卒】:?—前645

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颍上(今属安徽)人。初事齐公子纠,后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相,进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实行按土地好坏分等收税,大力发展渔盐事业。并用官府力量铸造、管理货币,通货积财,因而国富兵强。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北伐山戎,南伐荆楚。九会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参见《国语·齐语》)


【生卒】:?—前645

【介绍】:

管敬仲。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与鲍叔牙友善。初事公子纠,奔鲁。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桓公)争位失败,以好友鲍叔牙推荐,桓公不念前仇,于鲁庄公九年任为卿,尊为仲父。执政期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实行国野分治,分国都为士乡十五,工商乡六;分鄙野为五属,设五大夫分别治理。并以士乡乡里编制与军队编制相结合,编制三军。制订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可选为上卿之赞。于野则主张按土地肥瘠,分级征税。设盐铁官,煮盐制钱。适度征发力役,无害农时,禁止掠夺家畜。并制定以交纳兵器赎罪之刑法等等。齐日益富强,使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名,九合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卒谥敬。今本《管子》,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形势》、《权》、《乘马》等篇有其遗说,《大匡》、《中匡》、《小匡》等篇述其遗事。


【生卒】:?—前645

【介绍】:

管敬仲。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与鲍叔牙友善。初事公子纠,奔鲁。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桓公)争位失败,以好友鲍叔牙推荐,桓公不念前仇,于鲁庄公九年任为卿,尊为仲父。执政期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实行国野分治,分国都为士乡十五,工商乡六;分鄙野为五属,设五大夫分别治理。并以士乡乡里编制与军队编制相结合,编制三军。制订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可选为上卿之赞。于野则主张按土地肥瘠,分级征税。设盐铁官,煮盐制钱。适度征发力役,无害农时,禁止掠夺家畜。并制定以交纳兵器赎罪之刑法等等。齐日益富强,使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名,九合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卒谥敬。今本《管子》,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形势》、《权》、《乘马》等篇有其遗说,《大匡》、《中匡》、《小匡》等篇述其遗事。


猜你喜欢

  • 沈溍

    字尚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唐铎同在兵部任职,以聪明敏捷著称。试用兵部侍郎掌管部事时,处理事宜皆按帝意执行。不久升任兵部尚书。他建议凡都司卫所营建工程,必须由都督府上奏批准,官方给物料,不准擅自要

  • 曾钧

    【介绍】:明江西进贤人,字廷和。嘉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南京礼科给事中。屡劾权贵郭勋、严嵩等,直声震一时。后出为四川参政。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施行筑高家堰长堤等工程,解除徐、邳水患。入为南京刑部

  • 马福塔

    【生卒】:?—1640【介绍】: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满达尔汉弟。初授佐领。天聪五年,授户部参政,屡使朝鲜。后为户部承政。

  • 沈澜

    【介绍】:清浙江乌程人,字维涓,号泊村,又号法华山人。雍正十一年进士。官江西瑞州知府,廉洁自守,兴利剔弊,民怀其惠。有《双清草堂诗》。

  • 汪纲

    字仲举,黟县(今属安徽)人。以祖任得官。淳熙时,中铨试,历知弋阳、兰溪、太平县、高邮军及绍兴府。在任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生产,整顿淮东煮盐,获利甚多。理宗即位,诏为右文殿修撰,加宝谟阁待制。后权户部侍

  • 杨恽

    【生卒】:?—前54【介绍】:西汉京兆华阴人,字子幼。司马迁外孙。习《史记》,宣播于世。宣帝时任左曹,以告发霍氏谋反,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神爵元年为诸吏光禄勋。廉洁无私,好发人罪过,多结怨忌。后为人所

  • 折克行

    字遵道,德扆玄孙。西夏来犯,种谔迎敌,召克行领兵三千护粮道,败夏兵于葭芦川,擢知府州。守边三十年,善抚士卒,战功最多,羌人称为“折家父”。官至秦州观察使。卒,赠武安军节度使。【生卒】:?—1108【介

  • 长孙全绪

    【介绍】:唐河南洛阳人。代宗宝应元年为左金吾大将军。广德元年为羽林军使,随郭子仪收复京城。大历四年,为容管经略使。官至右金吾将军、宋州刺史。大历十一年,曾与诸军攻汴州叛帅李灵曜,为魏博田承嗣军击走。

  • 杨守址

    【生卒】:1435——1512字维立,守陈弟。成化初,由乡试第一名入国学。十四年(1478)进士。授编修。被李孜省逐斥,任南京侍读。弘治中,历任侍讲学士、南京吏部左、右侍郎。曾掌翰林院事,代理兵部、国

  • 司马灵寿

    【生卒】:?-485叔璠长子。太武帝时附魏,位冠军将军,封温县侯。历陈郡、辽西太守。有军功,为政清俭。娶顿丘王李峻女,与峻不相善,故不得升迁。孝文帝太和中,卒。【生卒】:?—485【介绍】:北魏河内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