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貊

貊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貉、秽貊、貊,单称(一作秽、、)或貊(一作貉、貊),也与其他族连称貉狄、胡貉、蛮貉、夷貉。有说与貊是两个不同的族称,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居地又毗连,在周初至春秋时融为一族。一说“貉(貊)”为北方民族的泛称。“”是东北“”的专称。或说“貉”是春秋时“九貉”中的一个部落,战国秦开拓地以后始成为东北夷的通称。似与商族有一定渊源关系。族称含义,有人认为“”古音读“Sei”或“Sae”,“”读“Bak”或“Baek”,在其后裔高句丽语中,前者意为“东方”,后者乃“光明”的意思,族称可能是春秋之际因受戎狄逼迫东迁,把东方看作是光明的出路而得名(一说由地称的“”,与族称的“”结合而来)。为传说中“九夷”的一支(有说来源于“北发”,或说即“山戎”)。所在历来众说不一,比较可信的大体为:周以前居今山东半岛上,在周灭殷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渡渤海迁居东北东部者,散居在今鸭绿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有人说史书上的“发”人,即这时迁到今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貊人。北迁者,一支迁到靠近燕国(约在今北京市房山县南,山西代县以东至海)地区;一支移居今山西西北部的西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流段)之地,即《说文》称为“北方豸种”者。周平王东迁,居西河之地者又东徙至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清漳河流域。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皆被迫往东北迁徙,特别在燕昭王时(前312—前279),燕国派秦开北破东胡,其族大部分迁居辽河以东。战国末及秦汉之际,散居东北各地的诸支貊人,先后有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西汉文献中有时也称其为貊或貊);唯移居今朝鲜半岛江原道一带者仍单称()或貊,或复称貊。汉魏至辽朝时史书中的貊活动记事,一般是指这一支。从事狩猎生产。西周时以“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农业尚处在极原始阶段,渔猎业仍为社会主要生产。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也“无百官有司”。秦汉时,居今鸭绿江西岸及松嫩平原地区者,已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并先后建立了夫余国和高句骊国,进入阶级社会。居江原道一带的,其君南闾于汉元朔元年(前128)叛卫氏朝鲜,率众28万口诣辽东郡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此后遂法禁渐多;官有侯、邑君、三老;知种麻,养桑蚕,作绵布,产著名的“檀弓”。俗重山川,各有部界,不能随便超越。人善步战,长矛3丈,数人共操之战。同姓不婚。流行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有10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祭虎为神等习俗。

猜你喜欢

  • 添元

    明代瓦剌领主也先年号。1453—1454年,凡2年。

  • 巴尔鲁克鄂拉

    准噶尔山名。意谓树木丛密。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东南。原为土尔扈特部驻牧地。明崇祯(1628—1644)初年,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为辉特部所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归入

  • 不答阿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不答惕、不答安惕、不答安、博歹阿替。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其始祖为篾年土敦之第六子合阑歹(《史集》称为屯必乃汗第五子巴惕古勒乞)。约宋淳熙十六年(1189),在※十三翼之战”中,为

  • 满兀带

    见“满五大”(2389页)。

  • 李克宪

    党项羌拓跋部首领。本姓拓跋氏。宋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族父。太平兴国四年(979)以绥州刺史职随李继筠助宋太宗征北汉,率蕃汉兵沿黄河列阵。渡河逼太原以张军势。后恃功跋扈不驯,被李继筠免职。后太宗复命知

  • 平州

    古地名。初,其地隶融州,为羁縻州峒。旧通湖北渠阳军,置融江城及文村、临溪、浔江堡,后废。崇宁间(1102—1106),复隶融,本王口城。其地接王江,更为怀远军。崇宁四年(1105),改名平州,治所在怀

  • 艾提卡尔寺

    喀什清真寺名。一称艾提尕尔寺。明正统七年(1442)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后裔建。嘉靖十六年(1537)前后,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扩建,成为能做主麻聚礼大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阿古柏调

  • 叱吉设

    隋时突厥将领。※始毕可汗部将(一作弟)。隋大业十年(614),隋臣裴矩为分始毕可汗之势,将宗女嫁之,拜其为南面可汗,不敢受而作罢。致使始毕可汗渐怀怨。后事迹不详。

  • 郎慈苗

    苗族之一支。居住在贵州威宁一带。有产翁坐褥习俗。父母将死俟气初绝时,将头扭向背后,谓之好看后人。今已无此习俗。详见“苗族”(1335页)。

  • 绕为多尔吉

    即“章嘉若必多吉”(20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