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虚部落

阿虚部落

清代甘孜色达草原果洛藏族支系。明末蒙古占据果洛地区,果洛部落被迫向东南农区迁移,其中一部分在阿虚骨系第三代头人阿虚晋巴加率领下,移居今阿坝多柯河畔,其后裔遂以阿虚为部名。共传13代,历数百年。明末清初,多柯流域有“三阿树”(即阿虚)部落,牧地距松藩县城西南800里,康熙年间(1662—1722),清廷派四川提督岳钟琪率兵征果洛诸部,将该三部隶归杂谷脑宣慰司管辖。康熙六十年(1721),分别封阿虚三部为土千户和土百户,赐号纸,无印信,亦不认纳税粮。雍正年间(1723—1735),部分被迫沿多柯河移色达草原。“色达”即藏语之“色塘”(意为“金色平原”),自此,“阿虚色达”之名传遍康藏高原。雍正七年(1729),清朝封该部头人为“瓦述色他(色达)长官司”长官。所管土民200户,每年纳狐皮30张,每张折银5钱,共折银15两,附倬倭(朱窝)土司。该部居甘、青、川三省交界之偏僻地区,地形险要,交通不便,各地统治者都鞭长莫及。

猜你喜欢

  • 李若虚

    约1756—1824清代诗人。字实夫。四川成都人。回族。原籍浙江钱塘,幼时随父入川,为舅父马秋药所钟爱,因又姓马。好咏吟,文才出众,年虽弱冠,即有《梅蕉山房诗课》、《蕉缘轩诗抄》等作品问世。乾隆四十二

  • 打牲部落

    清代对大小兴安岭一带索伦(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的总称。由“布特哈”(满语,汉意“虞猎”或“打牲”)引申而来。康熙年间(1662—1722),清政府在嫩江流域设置布特哈总管衙

  • 杨承颠

    ? —约652唐代南宁州大勃弄暴动首领。大勃弄(今云南下关以南地区)人。永徽(650—655)初,起事,署将帅,攻麻州(今云南宣威)。与罗仵侯山首领秃磨蒲、大鬼主都干以及周近水大首领俭弥于、鬼主董朴等

  • 长引隔眼

    元代通邮制度。是我国早期“排单”雏型。延祐五年(1318)十一月定,凡入递文书,由始发官司酌量地理远近,印贴“长引隔眼”于公文上,标明件数、发引时日,至各邮长所在,交递铺传递承接,即于隔眼上填写时刻,

  • 撑犁

    匈奴语音译,意为“天”。《汉书·匈奴列传》: “匈奴谓天为 ‘撑犁’。”汉元狩二年(前121)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北地,至祁连山,击匈奴。颜师古注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一说“祁连”即

  • 阿济卫

    见“阿资河卫”(1228页)、“阿者卫”(1209页)。

  • 兀鲁特

    见“兀鲁”(107页)。

  • 宁长真

    ?—627隋唐时钦州少数民族首领。钦州人。族属乌武僚(壮族先民)。钦州刺史※宁猛力之子。隋开皇二十年(600),父卒,遵父遗言率众入朝谒拜,钦准承袭钦州刺史职。大业三年(607),岭南动乱,奉炀帝诏令

  • 富尔哈河卫

    见“弗郎罕山卫”(670页)。

  • 麦宗

    南宋末云南通安州(今丽江坝区)摩娑首领。原名牟保阿琮。牟乐牟保之子。7岁,即识象形文字。及长,旁通吐蕃诸族之书。后创制本方文字。丽江县白沙岩脚村有“番字岩”古迹,“难译其语”。历代史志皆认为是“麦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