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巴泰

阿巴泰

1589—1646

清初宗室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初封台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与大将费英东等讨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棱二路。后金天命三年(1618),从努尔哈赤破抚顺城。六年(1621),任一等都堂。八年,与贝勒德格类等征蒙古扎鲁特部,追斩昂安。十年,与莽古尔泰等诸贝勒援蒙古科尔沁部,拒察哈尔林丹汗,解克勒珠尔根城围。十一年,皇太极即位,封贝勒。以不得和硕贝勒封号,怀怨。天聪9年(1627)五月,皇太极亲征锦州,奉命守都城。二年,与岳讬统兵毁锦州、杏山、高桥三城。三年,从皇太极攻明,与阿济格贝勒率左翼军克龙井关、汉儿庄,击溃山海关援军,下遵化,趋通州。与岳讬合击明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与莽古尔泰攻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援兵于广渠门外。继克张家湾、蓟州,战刘兴祚于山海关,驻守永平。五年(1631),初设六部,掌工部事。从皇太极围大凌河,击锦州援军。七年,献策,力主先攻明。与阿济格略明山海关。八年,从皇太极攻宣府,克寻邱等县。清崇德元年(1636),晋多罗饶余贝勒。驻防噶海城。三年,奉命监筑都尔弼城(今辽宁省彰衮县城),治盛京至辽河大路。从多尔衮征明。五年,与多尔衮督义州屯田,败明杏山、松山兵,更番围锦州。败明总兵洪承畴13万援兵于松山。七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克杏山。以奉命大将军征明,破蓟州等州县,俘明鲁王朱以海等诸王。顺治元年(1644),晋多罗饶余郡王。三年三月卒。康熙元年(1662),追封和硕饶余亲王。十年,追谥敏。

猜你喜欢

  • 东道五节度

    吐蕃统治河陇地区的军政建置。又称“东境五节度”或“东鄙五节度”,简称“东道节度”。掌管青海、甘州、河州、凉州及瓜州等五个节度区,并兼管松州道节度。主要驻地在河州(今甘肃临夏),有时在陇州(今陕西陇县)

  • 十七条协议

    全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因共有17项条款,故名。由中央人民政府以李维汉为首的4名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5名全权代表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

  • 八分

    清※宗室中区别权利、义务和地位的制度名。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设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分别主持八旗,凡财物出纳必八家均及、均摊,是为八分(分,读去声)。崇德元年(1636),始定宗室九等封爵,

  • 赛骆驼

    蒙古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流行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一带。河西地区自古以盛产骆驼著称,成吉思汗征服该地时就曾获得大批骆驼。骆驼是牧民乘骑和驮运的必备工具,后逐渐发展为该地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通常在每

  • 索县

    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河北岸之索曲河流域。东邻丁青县,南接比如县,西连班戈县,北倚巴青县。原为索宗。为内地入藏之重要中间站,元代为乌思藏和朵甘思两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交界处,设有大驿站。1959年改称

  • 和硕特西右翼后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巴隆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闲散台吉色布腾博硕克图拒附罗卜藏丹津叛清。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1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

  • 白狄

    春秋时狄人的一部。亦作白翟。一说狄人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白狄居西,崇尚白色,穿白色衣饰得名。春秋初居牧于陕北高原(今延安、延长一带),隔黄河,河东居赤狄。部分进入晋

  • 拉布塔哈

    生鱼片。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旧时赫哲人吃生鱼肉的一种方法。早期,他们将捕得的鲟、鲤、蝗、白、胖头、草根等鱼洗净,切成大片蘸盐当饭吃,称之为“塔布卡”(刹生鱼),是赫哲人的上

  • 恰台吉

    ?—1591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名脱脱,又称达颜恰。※俺答汗义子。领地在妥妥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其属民临近明边塞驻牧,故被明人称为“临边夷”。能言善辩,任俺答汗近侍。嘉靖(1522—15

  • 盖脸

    又称作面具。契丹民族贵族的一种葬具。用薄铜(或银)板按脸型打制而成,有的鎏金。入葬时,盖于死者面部,为防滑脱,两旁用铜丝套于死者耳部。据《虏廷事实》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