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凉乐

西凉乐

十六国北朝时期盛行之音乐。唐朝十部乐之一。源于龟兹乐,并吸收汉族及小月氏、丁零、匈奴、氐等族的乐律。东晋时期,天竺国送给凉州牧张重华乐工12人,乐器一部,其中有笛子、琵琶、箜篌、五弦、铜鼓、皮鼓、都昙鼓等,并带来多种天竺曲调。前秦末年吕光远征西域,又获得筚篥、腰鼓、羯鼓、答腊鼓等许多乐器和龟兹乐曲。天竺乐和龟兹乐在凉州逐渐融合并吸收当地汉族等音乐之长,形成独特的音乐。既有秦汉旧伎,又搀进西北诸族的声调和乐器。魏太武帝拓跋焘平河西得之,谓“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国乐)。及隋炀帝大业中成为九部乐之一。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乐器有钟、磐、弹筝、一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19种,为一部,乐工27人。《旧唐书·音乐志》称演奏者“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其与汉族历代正统的“雅”、“颂”相比,善于表现粗犷悲壮、豪迈激昂的情感,更易为北方诸族接受,往往成为其国乐。对后世的戏剧、词、曲皆产生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

  • 辉陵

    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绥可为定昭皇帝,庙号献祖。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辉陵。原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十月,迁葬于大房山(今北京房

  • 撒喜果

    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婚姻习俗。又称撒喜。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福建、河南、山东等地。源自古代波斯、阿拉伯人婚礼中之“撒金豆”及宗教信仰之俗。侨居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巨商结婚时,于婚礼当天在女

  • 黑水州

    唐置地方政区名。因置于黑水(今黑龙江)地区而得名。 ①贞观十四年(640)设。州治故址应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史载是年黑水靺鞨遣使朝唐。唐以其地置州,此后贡使“每岁不绝”。 ②开元十四年(726),唐于

  • 癸伙

    即“格节”(1805页)。

  • 喀沙和卓

    参见“喀申和卓”(2206页)。

  • 赵子青

    ?—1832清广东八排瑶民起义首领。广东连山县人。瑶族。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闻湖南江华瑶族起义首领赵金龙遇害,于连州茅冲聚众反清,声言为瑶王金龙复仇。义军迅速扩展至数千人,转战湖南江华、蓝山等

  • 速来蛮

    伊儿汗国第十六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伊儿汗※旭烈兀后裔,麻合马之子。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不赛因汗死,无嗣,诸王争立,内乱迭起。五年(1339),被哈剌察儿(亦称洒克哈散)立为汗。辖地伊剌克(今

  • 韦国清

    1913—1989无产阶级革命家。广西东兰人。壮族。1928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百色起义。后随军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区。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至陕北,历任中

  • 末些蛮

    元代古族名。今纳西族。又作“摩些”等。为汉晋时“摩沙夷”、唐宋时“磨些蛮”的同音异译。元李京《云南志略》:“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吐蕃接界,临金沙江。”元代居住地区基本与南诏、大理时期相一致,以通安、宝

  • 临江府

    地区名。位于今黑龙江省东北部。清宣统元年(1909)升临江州府置。治拉哈苏苏(赫哲语“老屋”之意)。辖域南北430里,东西400里。东连绥远州,西越松花江,南临密山府,北接俄罗斯阿穆尔省之徐尔固镇。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