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莫语

莫语

我国部分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方村、阳凤、地莪、播尧、茂兰等乡。操这种语言的约1万余人。其人多姓莫,故称莫家。莫家人一般都会说布依语,并唱布依族民歌。不同地区的莫语受布依语一些影响,语音系统和词汇跟水语、毛南语和锦语接近,语法与侗水,甚至跟壮、布依等语言没有显著差别。各地莫话虽有差别,但不影响交际。方村莫话有51个声母。带先喉塞的浊音只有双唇和舌尖两个部位,其他声母都有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对立;浊擦音V和W是对立的音位;唇音和舌尖音可带腭化音j,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大都可带唇化音—w—;清塞音有送气的和不送气的对立;浊塞音有单纯的和带先喉塞音的两套,其中单纯的浊塞音与水语、毛南语带鼻冠音的浊塞音对应,只出现于双数调,它们跟原始侗台语的浊塞音b、 d不是一回事,古b、 d声母均已清化,念双数调;地莪乡的莫语还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的对立,擦音中也有j和hj的对立。方村莫语有i、 e、 a、ə、o、u 6个元音,单元音韵母都是长的,带韵尾时,除e外,所有元音都有长短对立;有—i、—u、—m、—n、—η、—p、—t、—k八个韵尾,元音和韵尾结合成73个韵母。有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由于吸收汉语借词还增加了一个舒声的高平调;合成词的第一音节和某些语气词有时可读成轻声调;不送气的清塞音和带先喉塞音的声母(即“古全清声母”,相当于泰语的中音组声母)第1调的字全部变成第6调。莫语的词以单音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莫语的词类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的主要语序是SVO,除表示数量的定语放在主语、宾语的前面外,其他定语大都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后面,同时有几个修饰成份时,指示词都在最后;状语多在谓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补语时,有些补语在宾语前面,有些在后面。

猜你喜欢

  • 蒲速宛

    ①见“耶律棠古”(1322页)。 ②见“蒲速��”(2319页)。

  • 安济

    元末明初四川马湖地区土官。彝族。元末为马湖路(治所在今四川屏山县)总管。明洪武四年(1371)冬,遣子安仁进京朝觐,归附。太祖命改马湖路为马湖府,授其为土知府。子孙准世袭。辖有泥溪、平夷、蛮夷、沐川四

  • 吉兑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其庄园在藏绒。清乾隆十六年(1751)达赖喇嘛任命吉兑乃索南彭错与雪康巴同为阿里总管,该家族始入西藏贵族上层。道光二十七年(1847)有雪尼吉兑巴陪噶伦沙扎赴乍丫,咸丰三年

  • 蒙古王公功绩表传

    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671页)。

  • 崇厚

    1827—1893清末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完颜氏。字地山。两江总督庆麟子。道光举人。初任知州、盐运使。咸丰十年(1860),署盐政。同僧格林沁治畿辅水田,劝垦葛沽、盐水沽沃卤地4200余亩。同年,协恭

  • 勐海土把总

    明清云南车里宣慰使司辖下傣族土职。明永乐间(1403—1424),奢陇法食邑于勐海。清雍正时(1723—1735),叭弄版纳以功授土便委职,隶勐阿土把总。其后人诏雅合与刀柱国争袭,引起勐遮,顶(景)真

  • 异域录

    书名。清图理琛(1667—1740,满族,正黄旗人,字瑶圃)著。2卷。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图理琛以原任内阁侍读,奉命出使时游牧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途经张家口以北蒙古地区、俄国西伯利

  • 完颜仲德

    ?—1234金大臣。本名忽斜虎。合懒路人。女真族。完颜氏。聪颖,有文武才。初试补亲卫军,虽备宿卫,学业未停。泰和三年(1203),中进士,历仕州县。宣宗(1213—1223年在位)时,从军,被蒙古军所

  • 哈儿蛮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哈尔敏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据考在前苏联黑龙江口以南波波瓦河流域。

  • 朵兰人

    见“多伦人”(8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