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
县名。其地居有苗、水、侗、瑶等族。隋以前与贵州独山县为夜郎之毋敛地。唐为环州属地。宋属融州,后置州。元降为县。旋复为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省州入思恩县。十七年(1384),复置荔波县,属庆远府。正统十三年(1448),改属南丹州。成化十二年(1476),复隶庆远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河池州。清顺治十七年(1660),迁于方村埲峨岭,筑土垣,是为今城。雍正十年(1732),划入贵州,属都匀府。乾隆二年(1737),于城相连地建石城。
县名。其地居有苗、水、侗、瑶等族。隋以前与贵州独山县为夜郎之毋敛地。唐为环州属地。宋属融州,后置州。元降为县。旋复为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省州入思恩县。十七年(1384),复置荔波县,属庆远府。正统十三年(1448),改属南丹州。成化十二年(1476),复隶庆远府。正德元年(1506),改属河池州。清顺治十七年(1660),迁于方村埲峨岭,筑土垣,是为今城。雍正十年(1732),划入贵州,属都匀府。乾隆二年(1737),于城相连地建石城。
西夏惠宗李秉常年号。1085—1086年,凡2年。
即“移剌慥”(2066页)。
汉代黄河上流西四个郡的总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浑邪王降,汉于其地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酒泉郡治禄福县(今甘肃酒泉县)。武威郡,元狩二年置,治姑臧县(今
元代古族名。今纳西族。为汉晋时“摩沙夷”、唐初“磨些蛮”的同音异译。仍居于唐南诏时期的地方。《元史·地理志》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赕,仆繲蛮所居。其后么些蛮叶古乍(年)夺而有之,世隶
清官署名。理藩院下属机构。顺治十八年(1661)设。康熙三十八年(1699),分为前、后二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前司为柔远司。职掌外札萨克汗爵、俸银、俸缎、王公俸银、西藏噶布伦口粮银、驻京喇
即“独吉义”(1709页)。
苗族传统武术。历史上曾用于军事战斗,今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男女自古习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祭祀词中言,始于蚩尤,亦有“张祖先师”传授之说。与南拳、北拳相比,其手法、桩步及套路多具独特之处,自
又名马镫壶。考古出土具代表性的契丹器物。陶质。生活用品。因其上部形似鸡冠(或马镫)故名。口在上方,一般为管状直口,有的带盖。鸡冠形壶鼻中有孔,穿绳提携(马镫形为双孔,也有的穿孔部分加大,变成半环形把手
见“叶克书”(539页)。
书名。姓氏谱系著作。蒙古八旗正蓝旗都统博尔济吉特·罗密著。雍正十年(1732)用满文写成。道光十九年(1839)译成蒙文。手稿本3卷。第一卷记载成吉思汗祖先及元朝诸帝;第二卷记载蒙古必力克图汗(北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