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西族

纳西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纳西”、“”、“纳汝”、“纳日”。他称“摩沙”、“末些”、“么些”等。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瓦芒康县也有分布。人口278009人(1990年)。操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多能说汉语。有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还有音节文字,称哥巴文,均不通行。通用汉文。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摩沙夷”在三世纪初已居住在越巂郡定筰县(今四川盐源)。8世纪末,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纳西族先民亦逐渐聚居于丽江地区。定筰地区的么些部落,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称“么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元明到清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大部分地区进入封建地主制,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云南宁蒗和四川盐源、木里等县的纳西族,约占35%左右的人口,还处于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主要生产稻谷、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近代以来的丽江城区出现了一些拥有巨资的商业资本家,其中有的是地主兼工商业者。丽江县的手工业较发达。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封建斗争。20世纪初,英法帝国主义入侵云南,均遭纳西族与各族人民的共同痛击。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丽江时,曾协助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明清以来,木氏土司大力学习和传播先进汉族文化,出现不少文士和诗文佳作。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作的诗歌、音乐、舞蹈艺术更是名闻全滇。建筑壁画等也表现出较高创作艺术。多信东巴教,部分信喇嘛教。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宁蒗、永宁及盐源在所等地还存在着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残余。多行土葬,永宁等地行火葬。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农王庙会”和“七月骡马会”、火把七节等。

猜你喜欢

  • 汉之书

    见“蜀李书”(2366页)。

  • 湟中

    县名。位于青海东部湟水中游,三面环绕西宁市,与平安、化隆、贵德、湟源、海晏、大通等县接界。明、清时属西宁卫、西宁府,民国时成立湟中县。历史悠久,有著名之“卡约文化”遗址及其他文物,古为羌人游牧地。汉骠

  • 职德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分布于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康宗完颜乌雅束时(1103—1113年在位),该部勃堇(部长)厮故速有异志,康宗于甲申年(1104)遣完颜斡带征服之。

  • 玛斯顿巴

    1317—1383元明间藏传佛教僧人,西夏人后裔。生于康区木雅热甫岗地区(今康定北木雅区)。17岁随上师索南坚赞出家为僧。18岁赴藏,在桑浦寺随上师浦日哇绛秋久受居士戒,从噶玛噶举派大德让迥多吉广听显

  • 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

    碑铭。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立于北京国子监。弘历撰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全文约2700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引言,1800余字。后半部韵文近900字。记述准噶尔部来源、发展及噶尔丹、

  • 噶布什贤超哈

    即“前锋兵”(1743页)。

  • 盍什

    傈僳语音译。傈僳族春节。流行于云南怒江、丽江、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凉山等地,具体时间各地不一,怒江地区一般在每年夏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期内择期举行。节前家家清扫室内外,在门前正中处的院场

  • 打拉

    僜语音译。解放前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使用的一种铁砍刀。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多由相邻地区传入,部分自行加工。刀长约50厘米,宽约8厘米。用长方形木板刻出凹槽,每隔约2厘米绕数道细铁(铜)丝,即为刀

  • 足力盖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南右翼末旗”(1453页)。

  • 马锦

    明代戏剧表演艺术家。字云将,时称“马回回”,又称马伶。金陵(今南京)人。回族。先世西域人。天启(1621—1627)年间金陵戏剧界两大派系之一——兴化部代表者。时新安(今江苏新沂县)商人遍征名流,合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