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移剌道

移剌道

①金大臣。本名按。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初在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移剌古手下掌军府簿书,右副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爱真才,召为元帅府令史,官至大理丞、兼工部员外郎。大定二年(1162),任工部郎中。奉命招抚各地参加移剌窝斡起义军之奚族人众。发兵擒获稍合住、蒲察白撒等的子、妇等,移剌窝斡起义军将领白撒,闻家属被俘,遂降。改礼部郎中。领兵镇压移剌窝斡起义军,招降起义的奚族人。三年,奉使河南,劝课农桑,密访吏治得失。累迁御史中丞、同修国史。九年(1169),廉问山东、河南。改同知大兴尹事,迁刑部尚书。以庇护尚厩局使宗夔等私用官府粮草事,解职。不久,起为大理卿,兼签书枢密院事,迁西京(今大同)留守。 ②(?—1184)金大臣。本名赵三。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其先人为乙室部人,初徙咸平(治今辽宁开原县北老城镇)。为人宽厚,有大志。通女真、契丹、汉文。皇统(1141—1149)初,补刑部令史,历尚书省令史、大理司直、户部员外郎。正隆三年(1158),徙临潢、咸平路、毕沙河等3猛安,屯戍斡卢速。翌年,迁户部郎中。六年(1161),海陵王征发诸道兵攻宋,为都督府长史,曾收留200余百姓免受战争之害。世宗大定二年(1162),复为户部郎中,与梁��安抚山东,招谕起义者。从尚书省右丞仆散忠义镇压契丹移剌窝斡起义军,参预幕府事。镇压起义后,尽遣散元帅府所分俘掳。还京,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改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事。奉命廉察河北、山东等路官员善恶,廉者升,治状不善者下迁。改大理卿。五年(1165),宋金议和,往山东阅实兵器,振赡戍兵妻子。迁同知大兴(今北京大兴县)尹、迁户部尚书,改西北路招讨使、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改南京(今开封市)留守,入拜平章政事。二十三年(1183),以弟罪,罢为咸平尹。卒,封莘国公。

猜你喜欢

  • 迭里特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官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世宗※积庆宫。 “迭里”,又译作“牒里”,“特”,疑为词尾。是宫下有一抹里名“牒里得”;伯德部下有一※石

  • 马存一

    1811—1900清末书画家。字含三,别号金波。安徽省太和县城关人。回族。幼家贫,与举业无缘,遂自力专攻书画,勤奋自成。善写花卉,尤工竹石。其画作熔传统、生活、民间绘画之技法为一体,创为新格,笔法质朴

  • 启民可汗

    ?—608隋代东突厥可汗。名染干。原号突利可汗,又作启人可汗。阿史那氏。※叶护可汗处罗侯之子。原游牧于突厥汗国北部地区。素与隋和好,早在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犯边时,即受隋使长孙晟之托,诈告铁勒

  • 也速蒙哥

    ?—1252察合台汗国第三代汗。又译也速忙可。蒙古孛儿只斤氏。※察合台之子。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元年(1242)察合台死后,由孙合剌旭烈兀监国。五年太宗子贵由即蒙古国大汗位后,以舍子传孙为非,废黜合剌旭

  •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简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或《三史国语解》。分类诠释《辽史》、《金史》、《元史》中民族语词的辞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史馆史臣奉敕撰。46卷。收词1.1万余条。全书分《辽史语解》10卷、《金史语解

  • 瓜州之戎

    古族名。①参见“陆浑之戎”。(1189页)。 ②即允姓之戎居敦煌者。参见“允姓之戎”(402页)。

  • 乌古论

    即“吾古论”(1046页)。

  • 着落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境。正统六年(1441),其族部地方永福寺僧人摄剌藏卜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彩币等。成化三年(1467),僧人三竹亦来朝,贡马并佛像、铁甲等物,赐之衣服、采缎等。弘

  • 安达厅

    旧厅名。在今黑龙江省西南部。辽长春州、金泰州北境。元辽王分地。明属福余卫。清蒙古杜尔伯特旗牧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该旗垦地及黑龙江省属部分垦地合置安达厅。为清末实行放垦,割蒙旗土地而设的行政区

  • 河西部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俘民户置,为圣宗三十四部之一。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诸宫卫奴隶,后户口蕃息,又值圣宗释免奴隶,以置部,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属东北路统军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