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索罗杆

祭索罗杆

又作“杆子祭”或“祭杆子”。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为萨满教重大祭祀。分家祭与皇室、皇帝祭。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常祭每年春秋两次,择日致祭,仪式简单。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目的是祝全家平安、谢神保佑等。其仪式:于院中影壁后立索罗杆(高丈余,削其端使尖,下端插入石座,上端贯以斗形圆锡盘);屋内东南向设供桌,桌上西置米碟,主人率众外跪,祝诵者于桌西诵祝词、外撒米;主与众迎神。复抬桌于院东,主人率众跪,祝者复撒米、诵文,3叩首。屋内长桌上置身无伤、毛纯黑猪,灌洒领牲、烧香祷告后杀之。其骨、粪于是日晚埋于索罗杆前后,其颈椎骨一块串于杆尖端、肝、肠、膀胱等挂于杆上或放入圆锡盘,供乌鸦啄食,以3日内啄尽为吉祥。以碎猪肉和小米煮成“小肉粥”,请亲友、邻里、过路人食于院中,必当日吃光,如有余则必埋之。皇室、皇帝祭复分常祭和大典、大事祭。常祭岁以春二月、四月、秋八月、十月朔日于坤宁宫举行,皇帝亲诣致祭。祭前,制神杆(即索罗杆),向例以洁净松木稍留枝叶13节(后改为5节),径5寸、长2丈制成。祭制:皇子以下依次轮祭,王、贝勒各祭3杆,贝子、公各祭2杆,无爵秩者禁祭。祭仪包括迎神、供献、祝祷、供牲、行礼、撒胙、送神,司祝(由满族女萨满担任)持祭具、诵神歌,和以鼓乐。大典和大事祭于亲征、出师、凯旋时举行,皆于堂子立杆祭天,祭仪与常祭大同小异。努尔哈赤以“七宗恨事”对明起兵时,亲率诸贝勒及统兵诸将,鸣鼓奏乐,恭诸堂子,白天告祭,即为一例。

猜你喜欢

  • 阿波可汗

    东突厥汗族。名大逻便。阿史那氏。※木杆可汗子。父临终前,舍其而立汗弟为佗钵可汗。佗钵卒,命其子庵罗让位于大逻便,因其母出身微贱,族人不服,拥立庵罗。他自以汗子不得立,怀怨,屡构难于庵罗,迫之让位于摄图

  • 郑买嗣

    860—909唐末五代初云南大长和国第一代国王。又名郑昶。南诏清平官郑回(汉族)七世孙,因世居南诏为官,融入白蛮(白族先民)。南诏王隆舜(877—897年在位)时,因献“龙珠”功,被封为“健士”(见《

  • 后秦武昭皇帝

    见“姚苌”(1772页)。

  • 土县丞

    官名。县丞为知县的佐官,分掌粮马、巡捕等事。秩正八品。明代亦在少数民族地区授当地头人为土县丞,令管理本辖区事务,守疆土,抚土民,修职贡,听征调,纳租赋,效忠中央王朝。颁给铜印、敕命,赐冠带,多数准世袭

  • 纳更山土巡检司

    明代哈尼族土司。旧属临安府。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明洪武(1368—1398)时,为鼓励农垦,对率众开壁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和泥首领龙咀,从纳楼分出,给予土司职衔,建立巡检,世领其所辟地区。主

  • 白史

    ①蒙古史书。全名《崇高至上转轮圣王十善福白史》,汉译名作《杂噶拉斡尔第汗所编之经卷源流》(杂噶拉斡尔第汗指忽必烈汗)。明代蒙古※切尽黄台吉据忽必烈时代之《白史》及畏兀儿人必兰纳识里卫征国师旧作,加以校

  • 用业

    藏语音译,意为“管家”。旧时四川甘孜藏族牧区地方基层组织头人的称谓。一般每部落有1僧或2僧1俗担任,分掌头人与寺庙的财产。多由大头人和寺庙上层的亲属充任,具有经济实力,忠于头人、寺庙者,经大头人或更本

  • 涅鲁衮

    ①见“耶律挞烈”(1316页)。 ②见“萧敌烈”(1997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翁金河源,东至察罕库图勒,接本部右翼左末旗;西至额鲁克台,接赛音诺颜旗界;南至阿哈尔山,接军台及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北至鄂波尔呼吉尔图,接赛音诺颜旗界。有佐领4。会盟于齐齐尔里

  • 大公鼎

    1043—1121辽朝大臣。渤海族。辽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人。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迁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市),统和(983—1012)间,再被移居大定。幼有大志,长而好学。咸雍十年(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