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玛藏岩寺”,又称觉化寺、金刚崖寺。在青海互助县。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曲卧日山修行之藏僧玛·释迦牟尼、藏·饶赛、肴格迥等携律经典逃至青海,曾居于此寺。公元10世纪末,此寺初具规模。据载藏传佛教后弘祖师喇勒贡巴饶赛在此寺圆寂,其肉身存于寺中石窟。此寺规模不大,仅因历史悠久,素享盛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乱。现存佛堂,内塑有喇勒贡巴饶赛泥像,僧舍及寺前塔焚。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玛藏岩寺”,又称觉化寺、金刚崖寺。在青海互助县。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曲卧日山修行之藏僧玛·释迦牟尼、藏·饶赛、肴格迥等携律经典逃至青海,曾居于此寺。公元10世纪末,此寺初具规模。据载藏传佛教后弘祖师喇勒贡巴饶赛在此寺圆寂,其肉身存于寺中石窟。此寺规模不大,仅因历史悠久,素享盛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乱。现存佛堂,内塑有喇勒贡巴饶赛泥像,僧舍及寺前塔焚。
又称中俄《巴尔鲁克山一带地方界约》。1893年10月12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初三),清朝政府与俄国在塔尔巴哈台签订。该约规定,1883年※《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规定,俄国租借巴尔鲁克山地区10年已
西夏高僧。党项人。被封为真义国师。在榆林窟(今属甘肃省安西县)西夏晚期洞窟29窟西壁绘有供养像,其像后有沙州、瓜州监军司官员供养像。
①封爵名。西秦太初三年(390),金城王乞伏乾归以吐谷浑王视连(350—390年在位)遣使贡献,赐以此爵。因吐谷浑据有白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一带),故以地为封爵名。同年,视连卒,子视罴继位,西秦复
见“委兀慎”(1454页)。
?-1295伊儿汗国第六代汗。又译伯都、八的。蒙古孛儿只斤氏。※旭烈兀汗孙,塔剌海子。自阿鲁浑汗时,受命辖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因谦恭端庄,不滥用权力,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阿鲁浑卒后,部分
金代户类之一。金实行“通检推排”以确定人户物力,有物力者称课役户,亦称物力户。分上、中、下3等。此类户口负担极重。种官田者需交租,种私田者需纳税。租税之外算其田园、屋舍、车马、牛羊、树艺之数,及其藏多
1245—1307元朝大臣、学者。早年曾从智全末利可吾坡地学习佛法,圆通辩悟,又从乌思藏高僧八思巴学习密乘,尽通其书。并随八思巴赴萨迦深造,修习岁余返京师大都(今北京)。经八思巴举荐,召为皇太子真金宿
古地名。又作蒙舍州。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川长约30里。唐初,乌蛮部落渠帅※蒙舍庞偕子※庞迦独及孙※独逻(细奴逻)由哀牢山徙此,发展壮大,居龙宇图山和蒙舍城。贞观二十三年(649),独逻建大
1889—1949近代军事学家。又名漱石,字耿光。云南大理人。母白族,父汉族。自幼喜好兵书,稍长即钻研《孙子兵法》,立志从戎。清末入敷文书院,后至昆明,入云南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北洋保定武备学
?—1749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北左翼旗台吉。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塔萨博罗特次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准噶尔军占据拉萨,清军分二路向西藏挺进,奉命率所部驻柴达木。雍正元年(1723),因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