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瓦寺宣慰司

瓦寺宣慰司

明清时四川土司名。司治今阿坝州汶川县涂禹山。统辖藏民和汶川部分羌民。土司祖籍西藏,后迁居董卜韩胡(今宝兴县硗碛乡)。明正统九年(1444),有雍中罗洛思者以藏经进贡,封“加渴瓦寺灌顶觉弘善大国师”。十一年(1446),威、保、汶等地藏、羌民起事,雍中罗洛思受命前往镇压。次年,事平,即令驻守汶川,防御威、汶、灌、河西一带,每岁发币3千两。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其后裔被封为瓦寺宣慰使。同年用兵西藏,曾调其土兵600于巴塘护粮。乾隆五十五年(1790),遣土兵200抗击廓尔喀侵藏,并参预镇压白莲教及各少数民族起义。辛亥革命时,瓦寺土兵曾往川西平原协助保路军抗击清军。至1949年土司尚存,为羌区最大土司。

猜你喜欢

  • 特末隐

    见“萧德”(1991页)。

  • 拓跋曜

    401—422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道武帝※拓跋珪子。天兴六年(403),封河南王。五岁时,曾射中雀于父前,及长,武艺绝人。与阳平王拓跋熙等并督诸军讲武,众咸服其勇。有7子,均任职受封。

  • 上都驿

    元代蒙古地区重要驿站之一。设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原名开平,中统元年(1260),世祖忽必烈在此称汗,四年(1263),改名上都,有元一代,为诸帝夏季驻地,每岁巡幸至此。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两

  • 亦力克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又作亦里克卫。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伊拉喀卫,并说清代有伊拉喀站,在齐齐哈尔东北354里。

  • 杨以德

    1874—1944北洋军阀政府官员。字敬林。原名以俭,后兄弟易名,改此名。天津人。回族。祖籍山东。幼年曾就食于盐商杨绍溪家,为杂务帮工。清光绪末年,曾先后任京榆铁路总稽查、直隶侯补知府、侯补道、探访局

  • 白伙

    白族的自称,参见“白族”(596页)。

  • 裕钢

    清朝大臣。字子维。蒙古镶黄旗人。初历任理藩院誊录官、笔帖式、主事、员外郎等职。光绪七年(1881),赏加四品衔。八年,充西藏随印司员。十年(1884),以办理唐廓交涉案有功,充开导洋务委员。十四年(1

  • 大昌泰

    渤海国宗王。※大嵩璘在位时(794—809),官慰军大将军、左熊卫都将、上柱国,封开国子,唐贞元十四年(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七年,798)冬,奉嵩璘命,护送日本来使归,并出使日本,要求日缩短相互交聘期限

  • 阳晖谷

    古地名。即今甘肃武威青嘴喇嘛湾。唐属凉州。是时,吐谷浑故地青海为吐蕃所据,徙居安乐、长乐两州之吐谷浑王族慕容氏,乃以距青海最近之凉州南山阳晖谷为先茔。茔仿唐帝王“以山为陵”制,墓门向南,以示望乡之意。

  • 恩泽

    ?—1899清朝将领。蒙古镶蓝旗人。噶奇特氏,字雨三。光绪初(1875—1908)以佐领随军克黄田,复乌鲁木齐诸城,擢协领。先后于呼图壁、头屯河、玛纳斯等地镇压回民起义。晋副都统。历任巴里坤、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