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火不思

火不思

蒙古族、纳西族古弹拨乐器。亦作虎拨思、胡拨四、浑不似、好比斯、和比斯、胡博词、琥珀词、琥珀槌、虎拍词等。纳西语称为色古都(又译苏古笃、苏古杜)、胡拨。一说源于西亚,为阿拉伯古弹拨乐器乌特(乌都)的一种,经西域诸国传入东方。今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其中有一儿童抱弹四个弦轴同设一侧的弹拨乐器,其形制与后世火不思近似。一说源于西汉王昭君时,据宋代愈琰《席上腐谈》云:“王昭君琵琶坏,使胡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蒙元时期,传入蒙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达达乐器有浑不似”。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入云南,将此乐器及※雅托噶等传入纳西族地区,后世纳西族用以演奏《白沙细乐》及洞经乐,演奏者穿蒙古服装。元代,被纳入蒙古宫廷宴乐,《元史·礼乐志》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璘,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弧柱”。明代,盛行于蒙古及内地。瓦剌领主也先就能“自弹虎拨思儿唱曲”。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今乐器中,有四弦长颈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师及巴塞人又呼胡博词,……马上所弹者”。清代仍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大清会典》载:“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梧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背有棱,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宫廷饮宴,用以演奏蒙古乐曲《番部合奏》。亦作为徽剧、陕西梆子(又称西调)等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民国初年,在内蒙古喀喇沁王府乐队中仍在使用。一说哈萨克族的大、小“荷不斯”,柯尔克孜族的“考木孜”亦是其属。

猜你喜欢

  • 嘉靖河州志

    甘肃省方志,吴祯撰,清刘卓增订,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四十二年(1563)金台刘氏仕优堂重刻。正文共4卷,卷首1卷,卷1地理志,包括沿革、郡名、分野、形势、疆域、山川、城池、桥梁、里廓、古迹、

  • 万安国

    ?—476北魏大臣。代人。敦煌公万真孙,冯翊公万振子。少明敏、有姿貌,尚河南公主,拜驸马都尉。寻迁散骑常侍。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后,特受荣宠,常与同卧起,并获丰厚赏赐,超拜为大司马、大将军、安城王。承明元

  • 安定郡

    古地名。秦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迁至临泾(今甘肃泾川北),魏、晋因之。原为戎狄居地,郡有乌氏、月氏道,因其族人居于此得名。又有“昆夷旧壤”说,绲夷曾在此活

  • 噶伦

    原西藏地方政府主管官员。藏语音译。又译噶布伦,尊称为协卜拜和萨旺。※拉藏汗执政时已设,多由大贵族充任。清乾隆十六年(1751),废西藏郡王掌政制,设噶厦政府,任命噶伦4人(3俗1僧)主持之。其中设首席

  • 班禅、达赖争觐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世班禅却吉尼玛被胁迫赴印度返藏后,请驻藏大臣代奏,拟由北路亲赴北京觐见,面陈藏事。掌办达赖喇嘛事务之※商上闻讯,集议数日,以英军侵略拉萨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曾拟入京

  • 李珣

    五代时文学家、医学家。字德润。祖籍波斯(今伊朗)。唐末其先人经商入蜀,定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善诗词,著有《琼瑶集》,己佚。《全唐诗》收录其诗54首。《花间集》收录37首。《全五代词》收录3首。其诗

  • 营王

    元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武宗至大元年(1308,一说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云南王忽哥赤子也先帖木儿由云南王进封。

  • 辟奚

    即“碎奚”(2351页)。

  • 河西乐

    元朝对西夏民族音乐的称呼。因西夏故地被称为河西而得名。蒙古王朝初期,接受西夏进士高智耀的意见而征用西夏旧乐,为蒙古制乐之始。后元朝虽兼采其它民族音乐,但仍继续使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以后,每年

  • 义渠国

    古国名。西戎八国之一。※义渠戎所建。春秋时义渠势力渐强,其首领自称王,建国。辖有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两侧地区,筑城数十,与秦、晋为邻。和秦国尝有战争,秦厉共公三十三年(前444),秦“伐义渠,虏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