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官爵称谓
满族先民称其首领为“牛录额真”(后改称“牛录章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翌年即以“牛录额真之爵”赏给被征服者洛科等人。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其八旗官爵汉名为满名“昂邦章京”等,从而衍成“昂邦”、“章京”、“达”、“哈番”,合为清代官称的4种主要称谓。天聪、崇德年间,世爵与武官名称本多相同。顺治四年(1647),更以“精奇尼哈番”等为臣爵专称,从而使官爵合一之制始有所区别。乾隆元年(1736),其臣爵汉名制立,然与其对品改称的满语爵名仍沿用未废。满语官名,系“昂邦”者纯属文武大员;系“章京”者多属有职守、具品级的中等上下武员;系“达(大)”者则在文武中大小官员乃至无品级者都有;系“哈番”者则多用于文官“卿”以下杂职以上者。满语官爵称谓,大体以“精奇尼”、“阿礼哈”、“阿礼菲”等冠作“正”、“主”座之位,而以“阿思哈尼”、“一尔希”等冠为“次”或“副”席之位,“阿达哈”等则表示“陪”席或第三之位。在正一品(满语:精奇尼乌珠哲尔吉)、从一品(一尔希乌珠哲尔吉)与正二品之中,尚包括“加衔”在内,如“太师”、“少师”与“太子太师”、“太子少师”(满语亦皆同)等。不系正从品级者,如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入值军机等处者,皆谓之“行走”官,官无专设;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等,亦属武职大员“兼任”。
附:满语官爵称谓表
猜你喜欢
噶勒丹达什
?—1739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南左翼后旗台吉。又译噶尔丹达什。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垂库尔之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随达什巴图尔归属清朝。五十年(1711),封辅国公,任青海和硕特左翼长。五十
阿里克
见“阿里克族”(1223页)。
土番社学
明清时在台湾高山族村社设立的学校。明清之际,郑成功父子曾相继在台湾的新港、麻豆等高山族村社初设乡塾,鼓励高山族子弟入学就读。康熙朝统一台湾后,得以逐渐发展和普及。康熙三十四年(1695),台湾知府靳治
金山国圣文神武天子
见“张承奉”(1181页)。
达旺谷哲
旧时西藏门格地区非常设会议之一。藏语音译,意为“达旺九人联席会议”。19世纪中叶设置。在※达旺住哲基础上增加夏日、色如和拉乌三措头人代表共同组成。专门解决措与措,村与村之间发生土地、械斗等纠纷。参见“
淮夷
古族名。先秦东夷之一。初见于《尚书·禹贡》,谓“海岱及淮惟徐州……淮夷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菏(河)”。《史记·夏本纪》有相同记载。《禹贡椎指》云:“今淮、
尼昂
参见“德昂族”(2520页)。
纥奚部
鲜卑部落名。《魏书》附其传于高车后。北魏初游牧于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一带,与纥突邻部世同部落,首领称“大人”、“长帅”。北魏登国五年(390),与纥突邻部、贺兰部同被拓跋珪击破于意辛山,大人
宝命真经
书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之最早汉译本名。清同治元年(1862)由云南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主持刊刻行世。是中国最早的《古兰经》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伊斯兰教经学家※田家培手书刊印之《古兰经》3
义责布松洞
普米语音译,意为“山神”。旧时普米族地区每户、每氏族和每村都有各自的山神树,选择松树或麻栗树中最大的为全村的山神树。有的地方,男子举行成年礼仪式后,要把象征自己成年的绵羊毛线从脖子上解下,拴到一棵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