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波玛

波玛

藏语音译,意为“租税”。原西藏地方政府时代的地租和畜租。在农区收取定额租的土地称“波欣”。经营方式有:领主将小※谿卡或大片零散的领地交给属下大差巴经营;或小领主将其所属谿卡被迫让给大领主经营;这两种为包租,土地转归承租者经营,差乌拉的征收、缴纳归后者管理。还有领主及其代理人或大差巴出租给※堆穷(小户)的小块土地;贫苦差巴无力耕种份地,转租给其他差巴的部分土地,这两种承租人只交租粮。总的来说,是封建农奴制社会中一种变通的土地经营方式。在牧区,是指极少数相互协商的小量畜租。另有贫苦牧民每年向领主缴纳的定额差亦称波玛。

猜你喜欢

  • 纳若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陆得、纳渣、莨峨、他留、他谷、支里等。主要居住于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三世

    1704—1765清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活佛。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台吉努格之子。被选定为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三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坐床。五十年、五十四年(1715)、雍正四年(1726),先后赴

  • 乌希特勤

    见“乌介可汗”(339页)。

  • 董山

    约1417—1467明建州左卫著名首领。又名童仓,充善。女真族。爱新觉罗氏。建州左卫右都督※猛哥帖木儿幼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五世祖。明宣德八年(1433),父兄被杨木答兀及七姓女真所杀,本人被掠,经毛

  • 呼伦贝尔副都统

    清朝管理呼伦贝尔地区的最高长官。雍正十二年(1734),在伊敏河西岸(今海拉尔市正阳街地区)筑呼伦贝尔城,设统领管理。乾隆八年(1743),清政府改设副都统衔驻呼伦贝尔城,称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隶黑

  • 费扬武

    ?—1647清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纳喇氏。崇德七年(1642),以参领随饶余郡王阿巴泰征明,过燕京(今北京),趋山东,先后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叙功予云骑尉世职,管佐领事。顺治元年(1644

  • 塔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为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寺址所在之处,时人据其诞生日的神异传说,初在该地建莲聚塔。明嘉靖三

  • 太和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五铢钱重五铢(汉时二十四铢合一两,十六两合一斤),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东汉、蜀汉、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皆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

  • 小隔蔑

    见“大隔蔑”(90页)。

  • 吉索

    藏传佛教僧职名。藏语音译,意为寺院中负责全寺财政经济事务的总管。向由有实权的贵族出生的喇嘛担任。